字词 | 茶花女轶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茶花女轶事 【片头介绍】: 1980 彩色片 115分钟 法国高蒙影片公司/洛桑日影片公司联合摄制 导演:莫罗·博洛尼尼 编剧:让·奥朗什 弗拉基米尔·波兹耐 摄影:恩里奥·加尼埃里 主要演员:依莎贝尔·于佩尔(饰阿尔丰西娜) 吉昂·玛利亚·伏仑脱(饰普莱西) 布鲁诺·冈兹(饰德·伯利柯伯爵) 费尔南多·雷伊(饰斯塔盖尔贝格伯爵) 法勃里齐奥·庞蒂伏格利奥(饰小仲马) 卡拉·法拉西(饰玛格丽特) 【剧情简介】: 舞台上正在排演话剧《茶花女》。 扮演玛格丽特的演员正在念大段的台词,这段台词是对阿芒的父亲说的。然后她剧烈地咳嗽。戏停下来了,女演员向导演请教。 这时我们看到了导演,原来就是小仲马。他回答女演员说:“她不是一位公爵夫人,但她的价值远远超过她所操的生涯。这个女人的生活原型叫阿尔丰西娜·普莱西。” 画面从绚丽的舞台景象切换到一个黯淡的生活场景。一个披散著头发衣衫褴褛的小姑娘正在向行人乞讨。 这就是生活中的阿尔丰西娜·普莱西。 天正下著雨,她讨到了一点钱,冒雨奔向躲在一旁的老头儿,那是她的父亲普莱西。 父女俩家住农村,过著穷苦的生活。有时贩卖一些小药品,有时自己也吃点迷幻丸药,以解脱饥寒交迫的困扰,从中得到慰藉。 阿尔丰西娜的父亲给女儿找到了一个糊口和栖身之处,那就是到贝尼埃先生家去做陪伴。实际是要给老头儿提供“性服务”。 一天,教堂里举行宗教仪式,阿尔丰西娜戴了一个红色的花冠去参加,遭到了众人的怒斥。 一个教士替她解了围,事后,教士把她带回家中,告诉她人们恨她是因为她和贝尼埃先生的关系。教士让她以后别再到贝尼埃先生家去了,当晚留她住下。 教士抵不住性的诱惑,和阿尔丰西娜发生了关系。 但第二天一早,他就自缢身亡。阿尔丰西娜恐惧地跑回家中,和父亲一起亡命出逃。 父女俩在船上盲目地往前行进。阿尔丰西娜遇到一位贵族小姐。 病恹恹的小姐把自己的饭食“赏赐”给阿尔丰西娜,看著她狼吞虎咽的样子,小姐开怀大笑。小姐的父亲在旁看到这种情景,有点看不下去,阻止女儿继续恶作剧,并且去安慰阿尔丰西娜,问她多大年纪,叫什么名字,说她的眼睛很像他女儿的眼睛,他女儿叫阿尼娅,她们俩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是相同的。 阿尔丰西娜的父亲把她托付给在船上邂逅的一个去瓦隆赶集的生意人,这人说以后会把她带到巴黎。阿尔丰西娜转辗到了巴黎,当了一名女工。 巴黎的这些贫穷的女工在下工以后,还不得不兼做一些其他营生。 有的去卖淫;有的去剧院打杂。 一个女伴把阿尔丰西娜带到了一个剧院的后台,她们躲在布景后边向场内窥望,看到在一个个包厢里坐著的净是些达官贵人、巨贾豪富。当女伴问阿尔丰西娜愿不愿到后台来打杂时,阿尔丰西娜已下定决心要走另一条路。 她回答说:“我愿意待的地方是在那儿(指包厢),而不是在这儿。”于是,阿尔丰西娜开始了妓女生涯。 在一个旅游胜地,那位曾带著患病的女儿在船上与阿尔丰西娜邂逅的老伯爵斯塔盖尔贝格又遇见了她。 现在他的女儿已经死去。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他成了阿尔丰西娜的保护人。 阿尔丰西娜开始过上豪华的生活。 她有自己的华贵宅第,有漂亮的马车,在剧院里有包厢。她除了有老伯爵的供养,还有其他情人,这样得以支撑她的生活排场。 此时又有一个德·伯利柯伯爵来追求她,此人在阿尔及利亚有万贯家财。 他带她到海外旅行,还和她在英国办了结婚手续。但后来他要回阿尔及利亚去,要求阿尔丰西娜让他自由。阿尔丰西娜同意了,条件是她要继续使用德·伯利柯伯爵夫人的头衔。 后来当她雍容华贵地坐在巴黎剧院的包厢里、受到小仲马注目的时候,已改名为玛丽·普莱西,别名“茶花女”,同时又是德·伯利柯伯爵夫人。 经格莱芒斯介绍,小仲马成了茶花女家中的座上客。 阿尔丰西娜的肺病已经很严重,经常吐血。小仲马十分关怀爱怜她,说他母亲曾是一个绣花女工,和大仲马没有正式结婚,所以自己是个私生子。阿尔丰西娜则说自己是个妓女,正在吐血的妓女。她一年的花销要10万法郎,她只是一个有钱的老伯爵的佣人。 两人互诉衷肠,坠入情网。 但是阿尔丰西娜的父亲普莱西却不愿女儿有这样一个真诚相爱的情人。他认为小仲马永远不可能给她幸福和金钱,他的年金只够开销她的马车。所以当小仲马来拜访阿尔丰西娜时总是遭到老普莱西的挡驾,甚至受到嘲讽,他终于愤而离去。 为了报复,小仲马故意携带另一个姑娘出现在公众场合。阿尔丰西娜作了一番安排,夺回了自己的情人,他们双双躲到乡下去度假了。 这时,伯利柯伯爵又回到了巴黎。打听到了阿尔丰西娜的地址后,追踪到了乡下。 他和阿尔丰西娜会面后,要求她跟随他回去。 阿尔丰西娜没有从命,仍然留在乡下和小仲马在一起。 一天,她的父亲突然来到,告诉她,家中债主盈门,催逼还债,她必须返回巴黎。 阿尔丰西娜回巴黎后,仍然依靠老伯爵斯塔盖尔贝格的钱还了债。 老伯爵告诉她,他在道菲纳银行的资金几乎快花完了,现在需要卖掉一所产业:土地和林子。阿尔丰西娜回答他,不用多久,她和他,谁都不会再需要这些土地和林子了。 因为他俩都已接近死亡。 此时,仍有名流仰慕“茶花女”。 大音乐家弗朗克·利兹来巴黎演奏,请她去听音乐会,并送她贵重礼物。小仲马也来找过她,却被她父亲拒之门外,他给她送去一封绝情的信。 信上说:“我不够富有,不能如我所愿地爱你;我也不够贫穷,不能如你所愿地被爱。那么,你我就都遗忘了吧!……” 斯塔盖尔贝格老伯爵也来责备她过著一种慢性自杀的生活,并和她诀别,说:“我不愿意看到我的女儿第二次死亡。 ” 阿尔丰西娜已经病入膏肓了。药物治疗不能挽救她,精神上又受到种种打击。 她执拗地仍然坚持她那种生活方式,精心打扮一番,坐上马车到剧院去了。她独自坐在包厢里,形容枯槁,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她坚持不了,离席而去。她的“丈夫”伯利柯伯爵跟上去要送她回去,她严词拒绝:“我不需要任何人帮助我去死。 ” 阿尔丰西娜回家后吐血不止,终于死在她父亲的怀里。 画面又转换到舞台上。 玛格丽特死在阿芒的怀里,阿芒连连呼唤玛格丽特的名字,呼唤著:你活下去,活下去! 帷幕拉下,全场观众热烈鼓掌、欢呼。 首演成功,小仲马受到了众人的赞誉。 这时,阿尔丰西娜的父亲也来祝贺小仲马。他说:“‘茶花女’,多美的剧名!你肯定能打动所有的观众,也能挣到更多的钱!……而我……从她离开我5年来,我一个铜板也没有了……”小仲马给了他一些钱,他道了声谢。 临走,他又嚅嗫著对小仲马说:“您知道,阿尔丰西娜在临死前说了些什么?她说:我不甘心离开这个属于强盗和妓女的世界!……”老头儿喃喃地重复道:“强盗和妓女的世界!”。【鉴赏】: 原名阿尔丰西娜的玛丽·普莱西因患肺病,不喜香气浓烈的鲜花,惟对山茶花情有独钟,故得绰号“茶花女”。 1848年小仲马发表了小说《茶花女》。1852年他将其改编为5幕话剧,后威尔第又写成歌剧。 1909年丹麦导演拉尔森第一次将小说搬上银幕,至今世界各国已拍成17种不同版本的《茶花女》,其中尤以葛丽泰·嘉宝主演的美国同名影片(1936)最受人们的推崇。 这部新“茶花女”使观众看到的不单纯是小说中的茶花女,更重要的是女主人公的原型的一生及小仲马的创作过程。 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被糅合在一起,时光交错中,阿尔丰西娜与小仲马正在导演的话剧中的玛格丽特交界的边缘变得十分模糊,小仲马似乎变成了阿芒。当阿尔丰西娜说了一句:“亚历山大(小仲马)正在写一本有关烟花女子的书”时,才又把故事拉回到现实中。 片尾女主人公撒手尘寰,舞台上帷幕徐徐落下,观众此时才似乎明白:生活是生活,戏剧是戏剧。 生活中的“茶花女”,与我们熟知的为爱情而献身的玛格丽特毫无共同之处,她头上完全没有唯爱至上、为心上人奉献出一切乃至生命的光环,冷酷的现实生活使戏剧中的浪漫蒂克丧失殆尽,影片中的这位茶花女是一个心肝全无的婊子:她向待她恩重如山的老伯爵只是一味地要钱供她挥霍,一旦钱拿到手,她就借口疲劳撵他出门。 影片中导演有意增加了一个人物:茶花女的父亲,影片开头他就让女儿沿街乞讨供他吸毒,影片结尾他又因小仲马无力支付他女儿的巨大开销而把他拒之门外,难怪茶花女临终前喊出了“这是一个强盗和妓女的世界”。 这部影片既不同于使爱情升华的歌剧、话剧,也不同于小仲马的小说原著。正如戈达尔那部影片《芳名卡门》讲述作者爱德华在写一部同名小说一样,本片导演交代了大量的作品创作过程。故事的主人公和我们多年来心目中的形象大相径庭。 欲使这个“茶花女”得到观众的认同确非易事。若说导演歪曲原著可能流于武断,但让观众心甘情愿地接受它,实让人心中难平,人们都会觉得玛格丽特这个美好的形象被这部“茶花女”玷污了,要为原来的玛格丽特起来鸣不平,也许这就是本片导演的初衷?但现实中的玛格丽特究竟是何种样人,恐怕连小仲马也难以说清楚。 西方电影界一向有一种为了“另辟蹊径”而将文学名著或其主要人物形象加以践踏的“传统”。曾在我国电视台播映的由意大利导演改编的《罗米欧与朱丽叶》即是一例。 本片只是新近同类例子之一而已。它使我们看到,在西方电影界有不少真正艺术家致力于将古典文学名著忠实地搬上银幕的同时,也有一些人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不惜败坏文学名著在人们心目中的原有的美好印象,还美其名为加强影片的“观赏性”。实际上,对文学名著的精神及其主要人物形象忠实与否,应该成为判别一部改编影片成败的主要标准。 本片的原来题名虽与小说原著相同,但由于其并非小说原著的单纯改编,又与原著的主要人物形象相去甚远,故采用“茶花女轶事”这一译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