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茯苓四逆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茯苓四逆汤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用法】: 上药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一日二次。 【功用】: 回阳益阴。 【主治】: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 【方论选录】: ❶ 《内台方议》:发汗之,病当解,若不解,发汗外虚阳气;后若下之,内虚阴气,阴阳俱虚,邪独不解,故生烦躁也。 与四逆汤以复阳气,加人参、茯苓以复阴气也。 茯苓感天地太和之气化,不假根而成,能补先天无形之气,安虚阳外脱之烦,故以为君。 人参配茯苓,补下焦之元气;干姜配生附,回下焦之元阳。调以甘草之甘,比四逆为缓,固里宜缓也。 。【临证举例】:❶ 烦躁 《中医杂志》(1965;1∶28):段某某,素体衰弱,形体消瘦,患病年余,久治不愈,证见两目欲脱,烦躁欲死,以头冲墙,高声呼烦。 家属诉:初起微烦头痛,屡经诊治,因其烦躁,均用寒凉清热之剂,多剂无效,病反增剧。面色青黑,精神极惫,气喘不足以息,急汗如油而凉,四肢厥逆,脉沉细欲绝。拟方如下:茯苓一两,高丽参一两,炮附子一两,炮干姜一两,甘草一两。急煎服之,服后烦躁自止,后减其量,继服十余剂而愈。 ❷ 发热 《中医杂志》(1965;1∶28):患者李某某,女,35岁,农民,于1955年诊治。患者素阳不足,外感寒邪,发热恶寒,寒多热少,入夜尤甚,常增被而不暖。初用辛凉解表,继用苦寒泄下,以致病重,卧床不起已三月矣。现证:面色 拟方:茯苓一两,炮附子八钱,炮干姜五钱,人参五钱,甘草五钱,急煎服之。一剂泻止足温,能言气壮,六脉来复,继服三剂,其疟亦随之而愈。 证属阴虚于里,阳脱于外。急予回阳救逆:茯苓、西党参各9克,淡附子、炙甘草各6克,干姜、黑锡丹(吞)各3克。 3剂后,面唇紫绀已瘥,咳嗽气急亦减,肢端仍紫绀,便溏,尿少,脉沉细,舌质黯红,苔黄灰而腻。脾肾阳虚未复,仍予前方,淡附子加至9克,西党参加至15克。 3剂后,面容转红润,气平,肢缓,二便正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