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致良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致良知 王守仁提出的道德哲学命题。《礼记·大学》中有“格物致知”命题,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为“即物穷理”而获得知识,同时的陆九渊针锋相对,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说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而其所谓“吾心”,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本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这便是孟子所说人人皆有的“良知”。明代王守仁根据这一思路,就将“格物致知”的因果关系变为“致知格物”,阐释为“致良知”,即将我心的“良知”扩充、推广、贯彻到事事物物中去,以使事事物物归之于正。王守仁认为“良知”就是“天理”,在我心中,而不在心外,只要将此“良知”推至事事物物,就达到了道德的自我完成。其弟子曾将其“致良知”的思想概括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便是著名的“王门四句教”。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