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的构成方法
谚语的构成方法十分丰富,主要有下述几种:
比喻法,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达深刻的事理。如“人心不足蛇吞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等。
借代法,借相关的名称,去代替有关的人和物。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个诸葛亮”,“拾起鸡毛当令箭”,“三个女人一台戏”等。
拟人法,把相关的事物赋予人的思想感情、举止行为,使之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如“三伏天,孩儿的脸”,“上粪不浇水,庄稼撅着嘴”等。
对比法,把事物间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侧面加以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突现真理。如“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等。
双关法,利用同音、谐音的词语巧妙地说出与字面不同意义的道理。如“磕瓜子磕出个臭虫,什么仁都有”,“灯盏无油枉费心”等。
夸张法,夸大事物的形象,突出其属性。如“三人同了心,黄土变成金”,“人心齐,泰山移”等。
回环法,通过相同词语的回环往复,表达两个相反相成的意义。如“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善者不来,来者不善”等。
顶针法,用前句的结尾作下句的开头,层层递进,说理透彻。如“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投亲不如访友,访友不如住店”等。
排比法,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句子排列在一起,阐明事理。如“兵来将挡,水来土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等。
白描法,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直接叙述,描摹事物的特点。如“人怕出名猪怕壮”,“众人拾柴火焰高”,“磨刀不误砍柴工”等。
对偶法,利用汉语独有的特点,使谚语的上下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兼顾平仄的安排,表示各句间相关或相反的意义,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对比、互相映衬。如“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仇人少堵墙”,“有佛的地方妖魔多,有福的地方罪恶多”,“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