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胡塞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胡塞尔 【生卒】:1859—1938 【介绍】: 德国哲学家,现代现象学学派的创始人。 生于奥匈帝国(现属捷克)摩拉维亚的普罗斯涅兹城,为犹太族后裔。1876年毕业于奥尔谬兹城的德国公学,后在莱比锡大学、柏林大学和维也纳大学攻读物理、数学和哲学。1882年于维也纳大学获哲学(数学)博士学位。1884年在维也纳大学师从布伦塔诺学习哲学和心理学,先后任教于德国哈雷大学、哥廷根大学、弗赖堡大学,除讲授哲学、哲学史、逻辑学、科学学等课程外,多次开设心理学、现象学心理学、意向心理学等课程,其现象学理论以布伦塔诺的描述心理学(或称描述现象学)和斯顿夫的声音感觉分析为基础。 提出两个论断:(1)哲学研究只能从意识现象开始,因这是人们可以理解的和已知的唯一事物;(2)只有意识现象才能向人们揭示事物的基本面貌。认为现象学主要是对意识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说明。 现象既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亦非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意识内的存有。提倡一种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即观察意识的所有事实或现象。主张现象学还原,即从感觉经验返回纯粹现象,而对一切有关客观与主观事物存而不论。特别是把哲学视角转向生活世界,旨在重新寻找人的价值与意义,进一步完善先验现象学。不仅开创现代西方现象学哲学运动,且为西方心理学提供与实证主义相抗衡的哲学基础,推动西方心理学的发展。1928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外名誉院士。 1932年被法兰西伦理学政治科学院授予名誉院士称号。1933年获法国巴黎科学院颁发的荣誉勋章。1936年受聘为英国科学院通讯院士。 著有《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笛卡儿沉思》(1950,中译本由张廷国译,城市出版社2002年出版)、《胡塞尔全集》(18卷,1950-1992)、《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1954,中译本名《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由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出版)、《第一哲学》(1959)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