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胜论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胜论派 音译吠世师迦、卫世师、毗世师(派)等。 印度婆罗门教六派哲学之一。创始人为迦那陀(约公元前2世纪)。 胜论派的思想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梵书和奥义书。但对其产生有直接影响的则是与佛陀同时代的六师外道。 胜论派最早的根本经典是迦那陀的《胜论经》。现存《胜论经》由于有后来追加的成分,形成时间较晚,约在2世纪定型。 《胜论经》用“句义”(与概念相对应的实在物)来区分自然现象,认为有6种句义:“实(dravya,实体),指事物自体,分为9种——地、水、火、风、空、时、方、我、意;德(guna,性质),指事物的静的特性等,分为17种——色、味、香、触、数、量、别体、合、离、彼体、此体、觉、乐、苦、欲、舎、勤勇);业(Karman,运动),指事物的动的特征,分为5种——取、舍、屈、申、行;同(sāmānya,普遍性),既指事物间相对的同的关系,又指事物的存在特性;异(vi 《胜论经》之后出现的古代(古典)胜论派的主要典籍有两部。 一部是钵罗奢思多波陀(Pra sastapāda,约6世纪)的《摄句义法论》(Padārtha-dharma-sa mgraha),另一部是慧月(约5-7世纪之间)的《胜宗十句义论》。《摄句义法论》继承了《胜论经》的基本学说(如六句义、原子论、因果观念、对吠陀和婆罗门教所规定的社会秩序和义务的态度等等),但在理论上与后者也有许多差别,主要表现在:引入了最高神的观念,用神来说明世界的生灭;吸取了陈那的新因明学说中的内容,用因的三相来论述逻辑理论;认为德有24种,在《胜论经》确认的十七德上增加了重体、液体、润、行、法、非法、声七德;同句义被区分为上同和下同,上同仅指有性(存在性),上同之下的同称为下同,下同有时可和边异(最终差别性)一样称为异;认为“我”有14种德,在《胜论经》所主张的觉、乐、苦、欲、舎、勤勇之上增加了法、非法、行、数、量、别体、合、离;等等。 《胜宗十句义论》所论述的胜论学说与《胜论经》和《摄句义法论》有很大不同。慧月认为有十个句义,在实、德、业、同、异、和合六句义之上又增加了有能(与实、德、业三句义有内在联系,并可使它们共同或单独生出特定结果的句义)、无能(与实、德、业三句义有内在联系,并使它们不共同或单独生出其它结果的句义)、俱分(相对的同与异,即把同句义限于存在性,把异句义限于最终差别性,其余的同与异另成一独立的句义)、无说(事物的非存在状态,分为五种:未生无、已灭无、更互无、毕竟无、不会无)四个句义。除了主张十个句义这一特点外,《胜宗十句义论》在理论上与《胜论经》和《摄句义法论》的主要异同表现在:没有提到最高神的概念(与《胜论经》同,与《摄句义法论》异);认为德有24种(与《摄句义法论》同,与《胜论经》异);未采用“因的三相说”(与《胜论经》同,与《摄句义法论》异);未提及遵从吠陀和婆罗门教所规定的社会秩序和义务等问题(与《胜论经》和《摄句义法论》异),等等。 10世纪之后,胜论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步与正理派混合,出现的主要著作有:乌德衍那(10世纪)的《光之颈饰》(Kiranāvalī)、希里达罗(10世纪)的《正理的芭蕉树》(Nyāyakandalī)、湿婆迭蒂(10至11世纪)的《七句义论》(Saptapadārthī)、商羯罗·弥尸罗(15世纪)对《胜论经》的注——《邬巴斯伽罗》(Upaskāra)、洛迦悉·帕斯迦罗(17世纪)的《思择月光》(Tarka-kaumudī)、毗斯伐挪泰(17世纪)的《叙述裁定》(Bhasapariccheda)和《极成说真珠之颈饰》(Siddhānta-mukutavalī)等。 胜论派的学说在古代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汉译佛典中有不少分散的记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