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肱骨上端骨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肱骨上端骨折 肱骨上端骨折包括肱骨大结节骨折、肱骨解剖颈骨折(肱骨上端骺分离)及肱骨外科颈骨折等。其中以肱骨外科颈骨折最为多见。 (一)肱骨大结节骨折 1.病因 肱骨大结节骨折可单独发生,也可合并于肩关节脱位,致伤暴力可为直接也可为间接暴力。 2.临床表现与诊断 病员伤后肩部外侧疼痛,活动上臂疼痛加重,局部肿胀、压痛,上臂外展受限,肩关节正位片可显示骨折。 3.治疗 (1)对无移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可仅用三角巾悬吊,约1周后开始自主活动,4周后伤肩可随意活动。有肩关节前脱位者,肩关节整复后大结节也多可自行复位,可按肩关节前脱位治疗。 (2)对移位明显手法不能整复者,应考虑行开放复位内固定。不切开复位则肩袖失去止点,将严重影响肩部外展功能,术后外展架固定3周,并加强伤肢功能锻炼。 (二)肱骨上端骨骺分离或解剖颈骨折 肱骨上端有三个骨骺,即肱骨头、大结节及小结节。于5~8岁时三个骨骺融合成为肱骨上端一个骨骺,至19~21岁骨骺与肱骨干融合。因此,肱骨上端骨骺分离多见于7~18岁,成人则发生肱骨解剖颈骨折。 1.病因及分类 此骨骺分离(或骨折)多因跌倒时上肢外展及前屈、旋转,暴力沿肱骨向上传导作用于骺板或解剖颈所致。依骨折端稳定情况可分为: (1)稳定型:原始损伤前后移位少于干骺断面1/4,前倾少于20°的内收型,外展型虽然极少发生,但由于整复及固定后肩关节易处于内收位,骨折容易得到稳定故亦属于稳定型。 (2)不稳定型:骨骺分离前后移位超过干骺断面的1/3,成角大于20° 2.治疗 (1)无移位或稳定型骨骺分离可以三角巾悬吊3周,然后开始功能锻炼,在伤后2个月左右肩部功能可基本恢复正常。 (2)手法复位外固定,复位后常需肩外展、屈曲才能维持整复后的位置,可用外展架及石膏外固定。 (3)对移位明显的骨折可采用切开复位,缝合固定或用克氏针交叉固定。术后3周拔出钢针,开始练习活动。禁用螺丝钉固定,以免损伤骨骺。解剖颈骨折有可能发生肱骨头无菌性坏死,可采用肱骨头切除术,术后可保持肩部一定范围的活动。近年来有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三)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以下2~3cm,为松、密质骨相邻之部,常易发生骨折,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老年人较多。 1.病因及类型 此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时手著地时,暴力沿肱骨干向上传导冲击引起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可分为以下几类: (1)裂纹型骨折:多由直接暴力引起。 (2)外展型骨折:跌倒时上肢处于外展位,并使骨折远端呈外展,形成骨折端向内成角移位,有时两骨折端可相互嵌插或交错重叠移位。 (3)内收型骨折:跌倒时上肢内收位,形成骨折端向外成角移位,两骨折端内侧常可嵌插。 2.临床表现及诊断 根据外伤史、肩部肿痛、肩部活动时疼痛加重、肱骨上端周围明显压痛、肩部正侧位X线片即可确诊。且X线片可显示骨折的类型,以供治疗参考。 3.治疗 (1)对于无移位骨折、嵌插型骨折或轻度移位骨折不需整复,只用三角巾悬吊3周,早期开始功能锻炼。 (2)对有重叠移位,特别是青壮年应使骨折整复满意,复位后以外展架和超肩关节小夹板固定,外固定于4~5周后拆除。 (3)对移位严重、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失败、治疗时间较晚不能手法整复者,可行切开整复内固定,术后外展架固定4~6周。 肱骨外科颈骨折邻近关节,易发生关节粘连,造成功能障碍。因此,治疗中应强调加强早期功能锻炼,老年患者尤应如此。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