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肉豆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肉豆蔻 【名称出处】:《开宝本草》 【概况】: 异名 肉果、玉果(广西)。 基源 为肉豆蔻科肉豆蔻属植物肉豆蔻的干燥种仁。肉豆蔻属全世界约120余种;中国约有4种,1种供药用。 原植物 肉豆蔻Mynstica fragrans Houtt. 历史 肉豆蔻始载于《本草拾遗》。陈藏器谓:“肉豆蔻生胡国,……中国无之。其形圆小。皮紫紧薄。 中肉辛辣。”李时珍称:“状虽似草豆蔻,而皮肉之颗则不同类,外有皱纹而内有斑缬,纹如槟榔纹,最易生蛀……主治湿中、消食。”所述与现今商品药材一致。本品为少常用中药,主产于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此外,西印度群岛及斯里兰卡均产。销世界各国。 中国虽有少量引种栽培,但无生产,药材均从国外进口。 形态 小乔木,幼枝细长,叶近革质,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顶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两面无毛,侧脉8~10对,叶柄长7~10mm。 雄花序长1~3cm,无毛,著花3~20朵,稀1~2,小花长4~5mm;花被裂片3(-4),三角状卵形,外面密被灰褐色绒毛;花药9~12枚,线形,长约为花丝的一半;雌花序较雄花序为长;总梗粗壮,著花1~3朵;花长6mm,直径约4mm;花被裂片3,外面密被微绒毛;花梗长于雌花;小苞片著生在花被基部,脱落后残存环形的疤痕;子房椭圆形,外面密被锈色绒毛,花柱极短,果通常单生,具短柄,有时具残存的花被片,假种皮红色,到基部撕裂;种子卵珠形。每年4~6月及11~12月两次采收成熟果实。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0卷.第3分册.图版88) 生境与分布 原产马鲁古群岛,热带地区广泛栽培。中国台湾、广东、云南等已引种栽培。 。【生药】:栽培 宜高温多雨的热带环境。 生长适宜的气温25~30℃,畏寒冷,怕霜冻。宜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而肥沃的低海拔山谷或盆地种植,忌水涝。 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无性繁殖较少使用。肉豆蔻是雌雄异株型占多数,宜随采随播,若不能及时播种时,需用湿砂或椰衣纤维屑末或消毒过的木屑贮放。采种时应精选稳产、高产、粒大、种仁饱满、无病虫害的优良母树上结的果实;当果实成熟开裂时采收,按行株距各10×5cm点播,种脐向下,深度以不见种子为度。播后保持荫蔽及湿润。 当苗高20~30cm,即可出圃定植,于春季或秋季种植,行株距各5~4m,穴栽。幼树生长缓慢,需荫蔽,勤浇水。每年用厩肥、人粪尿或尿素施肥2~3次。冬季以堆肥环施。幼树根系浅.易倒伏,注意抚育。病害有枯梢病,用1:1∶100波尔多液喷射。 虫害有蚧壳虫,幼龄期用40%乐果乳油、煤油及水(5∶1∶7)混合液喷杀。 采集 4~6月及11~12月各采一次。 早晨摘取成熟果实,剖开果皮,剥去假种皮,再敲脱壳状的种皮,取出种仁,用石灰乳浸一天后,缓火焙干。 药材主产于马来西及印度尼西亚,西印度群岛及斯里兰卡也产。 鉴别 性状 种仁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3.5cm,直径1.5~2.5cm;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常附白色石灰粉,有不规则浅纵沟及网状沟纹,较宽一端有环形隆起,为原合点的部位,另一端有暗色圆形凹陷,为原种脊的部位。两者间有一明显的纵沟,为原种脊的部位。 质坚硬,难破碎,断面不平坦,纵剖面可见一薄层暗棕色外胚乳向内伸入,与类白色的内胚乳交错,形成大理石样纹理,纵切面宽端可见小形腔隙,内有干缩的胚。气芳香而强烈,味辛辣而微苦。 以个大、体重、坚实、破开后香气强烈者为佳。 显微 种仁横切面;外胚乳分内外两层,外层细胞扁平,切向延长,内含黄棕色物质;内层细胞长方形,含红棕色物质。伸入于内胚乳形成错入组织,其中常有一个维管束,并有多数油细胞散在,油细胞直径42~140μm,内含挥发油滴。内胚乳细胞多角形,含多量脂肪油、淀粉粒及糊粉粒,糊粉粒含有拟晶体。 内胚乳中有含棕色物质的细胞散在。(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图216) 粉末:棕色,气香,味带辛辣而苦。 ❶ 脂肪油滴极多,用水合氯醛液装片后,出针簇状或羽毛状结晶。 ❷ 糊粉粒存在于内胚乳薄壁细胞中,用液体石蜡装片,可见显淡黄色拟晶体、呈长方形或菱形,直径7~26μm。 ❺ 内胚乳细胞呈类多角形,内含淀粉粒、脂肪油滴及糊粉粒。 理化 ❶ 肉豆蔻的薄层色谱 1)取样品粉末1g,加乙醚4ml,冷浸2小时,滤过,滤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苯-乙酸乙酯(95∶5)为展开剂,以黄樟醚为对照。 展距13cm,用5%磷钼酸乙醇溶液喷雾后,加热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谱鉴别》.图262-1) 2)取样品粉末适量,用水蒸气蒸馏,提取的挥发油用乙醇稀释后,点于硅胶G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94 6)为展开剂,以黄樟醚、肉豆蔻醚为对照。展距15cm,用茴香醛-浓硫酸喷雾后,加热显色。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62-2)❷ 肉豆蔻不同炮制品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适量,按常法提取挥发油或脂肪油,用氯仿稀释后,点于硅胶G板上,以石油醚(30~60℃)-无水乙醇(1∶1)为展开剂,展开后,用5%磷钼酸乙醇液喷雾后,加热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62-3) 加工炮制 常用的炮制品有肉豆蔻、面煨肉豆蔻、麸煨肉豆蔻和 用时捣碎。每肉豆蔻100kg,用滑石粉50kg。 每肉豆蔻100kg,用麦麸40g。 ❹ 滑石粉煨肉豆蔻 取滑石粉置锅内用中火加热,至滑石粉呈灵活状态时,投入肉豆蔻,煨至棕黄色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用时捣碎。每肉豆蔻100kg,用滑石粉30kg。 此外,尚有蒸制,蛤粉制,炒制,土制,制霜等炮制方法。。【化学】: 果实含挥发油2%~9%,包括d-莰烯及α-蒎烯等,其脂肪中,肉豆蔻酸含量达70%~80%,并含有毒物质肉豆蔻醚(Myristicin)[1]。 最近从挥发油中经气相色谱和薄层分离获得7个化合物,其中有2个单萜:β-蒎烯、γ-松油烯、1个单萜醇、L-松油醇、4个苯丙素酚:即黄樟醚、甲基丁香油酚、肉豆蔻醚及榄香脂素。 种子中分离出齐墩果酸、并获得了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约占15%[2],还有脱氢双异丁香酚[3],另外含没食子酸类鞣质成分,含量约占0.45%[4]。另分得1种新化合物为三肉豆蔻精[5]。 参考文献 [1] 药用植物大辞典.广州书店1963;263 [2] J Chem 1968;6(8):474 [3] CA 1973;78:133356b [4] 中草药通讯 1979;10(1)d:16 [5] 药物分析杂志 1985;5(5):258。 【药理】: 本品挥发油对肠胃道有局部刺激作用,具有祛风效果,1次给猫服用散剂1.9g/kg或sc挥发油0.12ml/kg均可引起半昏迷状态,并因肝损害在24h内死亡[1]。肉豆蔻挥发油200mg/kg可增加皱鸡由乙醇(1~4g/kg)ip的睡眠时间,特别是深眠时间的延长,肉豆蔻是一种强烈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2]。 参考文献 [1] The United States Dispensatory.25thed.J.B Lippincott Company,1955;874 [2] Experientia 1978;34 Fasc4,:492 【药性】: 性味 辛,温。 ❶ 《药性论》:“苦、辛。” 归经 入脾、胃、大肠经。 ❶ 《汤液本草》:“入手阳明经。” 功效 温中行气,涩肠止泻。 主治 脘腹胀痛,虚泻冷痢,久泻不止,呕吐,宿食不消。 ❶ 《药性论》:“能主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消,痰饮。” ”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❶ 《雷公炮炙论》:“凡使,勿令犯铜。” 配伍应用 配补骨脂,治脾肾虚寒,五更泻,肠鸣腹痛。 方选和验方 ❶ 肉豆蔻丸(《宣明论方》)治水湿胀如鼓,不食者,病可下:肉豆蔻、槟榔、轻粉各0.15g,黑牵牛45g(取头末)。上为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0~20丸,煎连翘汤下,食后,日3服。 每服3g,米饮送下,小儿1.5g。 每服50~70丸,空腹食前服。 ” 【医药家论述】: ❶ 寇宗奭《本草衍义》:“肉豆蔻,善下气,多服则泄气,得中则和平其气。” 《衍义》不详其实,谩亦因之,遂以为不可多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