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羊角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羊角拗 【概况】: 异名 羊角扭、羊角藕(《中国药用植物志》),断肠草(《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羊角柳(《广东中药》),打破碗花、鲤鱼橄榄(《福建中草药》)。 基源 为夹竹桃科羊角拗属植物羊角拗的根或茎叶。羊角拗属全世界约60种;中国约2种,4栽培种。 原植物 羊角拗Strophanthus divaricatus(Lour.)Hook.er Arn.,又名山羊角、羊角墓(广东),阳角右藤、大羊角扭蔃(广西)。 形态 灌木,高达2m,全株无毛,上部枝条蔓延,小枝圆柱形,棕褐色或暗紫色,密被灰白色圆形的皮孔。 叶薄纸质,椭圆状长圆形或椭圆形,长3~10cm,宽1.5~5cm,顶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边缘全缘或有时略带微波状,叶两面无毛;叶柄长约5mm。聚伞花序顶生,通常著花3朵,无毛;总花梗长0.5~1.5cm;花梗长0.5~1cm;苞片和小苞片线状披针形,长5~10mm;花黄色;花萼筒长约5mm,萼片披针形,长8~9mm,顶端长渐尖,绿色或黄绿色,内面基部有腺体;花冠漏斗状,花冠筒淡黄色,长1.2~1.5cm,内面被疏短柔毛,花冠裂片黄色外弯,基部卵状披针形,顶端延长成一长尾带状,裂片内面具由10枚舌状鳞片组成的副花冠,高出花冠喉部,白黄色,鳞片每2枚基部合生;雄蕊内藏,著生在冠檐基部,花丝被短柔毛,花药箭头形,基部具耳;子房半下位,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无毛,花柱圆柱状,柱头棍棒状,顶端浅裂,每心皮有胚珠多颗;无花盘。 蓇葖广叉开,木质,椭圆状长圆形,顶端渐尖,基部膨大,长10~15cm,直径2~3.5cm,外果皮绿色,干时黑色,具纵条纹;种子纺锤形、扁平,长1.5~2cm,宽3~5mm,上部渐狭而延长成喙,喙长约2cm,轮生著白色绢质种毛;种毛具光泽,长2.5~3cm。花期3~7月,果期6月~翌年2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440页.图4838) 生境与分布 生于丘陵山地、路旁疏林中或山坡灌丛中。 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生药】:采集 全年可采。 【化学】: 全株含苄烯内酯甙类成分有12种[2],即:Decoside(1)、羊有拗甙(Divaricoside)(2)、异羊角拗甙(Divostroside)(3)、Sarnovide、沙木甙元葡萄糖基夹竹桃糖甙(Sarmutogeniin glucosyloleandroside)(4)、沙木甙元葡萄糖基夹竹桃糖甙(Sarmutogenin glucosylole androside)(5)、Musaroside(6)、沙门甙元葡萄糖基夹竹桃糖甙(Sarmentogenin glucosyloleandroside)(7)、Sarmutogenin glucosyl-diginoside(8)、沙门甙元葡萄糖基洋地黄毒糖甙(Samentogenin glucosyldiginoside)(9)、Lokundioside(10)、Sarmentoloside(11)、Sarhamnoloside(12)。其中:根含有(2)、(3)、(5)、(7)、(8)、(9)、(11);茎含有(7)、(9)、以及沙门甙元(Sarmentogenin)、Dambonitol;叶除(5)、(8)外,其余均有。 参考文献 Phytochemistry 1987∶26(8)∶235] 【药理】: 参见“羊角拗子”条。 【药性】: 性味 苦,寒。 有毒; ❶ 《本草求原》:“苦,寒。有毒。 ” 功效 祛风湿,通经络,解疮毒,杀虫。 主治 风湿肿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跌打损伤,痈疮,疥癣; ❶ 《本草求原》:“止瘙痒,治疥癞热毒。” ”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❶ 《本草求原》:“有毒,能杀人,不可入口。” 单方应用 ❶ 《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风湿肿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疥癣:羊角拗叶适量,煎汤温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