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三七
【名称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概况】: 异名 鸡心矮陀陀、排红草、山鸡豆(云南)。 基源 为豆科雀脷珠属植物绵三七的块根。雀脷珠属植物全世界100种,中国约4种。 原植物 绵三七Eriosema himalaicum Ohashi(Crotalaria tuberosa Hamilt.ex D Don;E.tuberosum auct.non A.Rich)又名球块茎毛瓣花(《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20cm。 块根纺锤形至近球形,肥厚,表皮褐色。茎多分枝,具棱,密被棕色长柔毛。 叶互生,长圆形或线长圆形,长1.5~4cm,宽0.6~0.7cm;先端钝或急尖,具小突尖;基部圆或楔形,两面被毛。花单生,萼杯状,萼齿披针形,密被锈色长柔毛;花冠黄色,旗瓣背面疏生绢毛,基部有耳;二体雄蕊(9+1)。 子房无柄,胚珠2,荚果长圆形或菱形,长约0.8cm,宽约0.5cm,膨胀,先端具喙;表皮密被绣色长柔毛。种子2粒,肾形。 花期6月,果期7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09页.图2747) 生境与分布 生于向阳山坡、草丛或石缝。 分布于云南、四川、西藏等省区。 。【生药】: 采集 夏季采挖块根。 【药性】: 性味 ❶ 《新华本草纲要》:“甘、苦,平。” ❷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苦、微甜,平。” ❸ 《云南中草药选》:“甘、涩,平。” ❹ 《四川常用中草药》:“甘、微苦,平。” 功效 健胃,止痛,解毒。 主治 ❶ 《新华本草纲要》:“治胃痛,腹泻,痢疾,跌打损伤,睾丸肿痛,遗精,疮毒,小儿疳积,狂犬病。” ❷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镇痛,拔疮毒。” ❸ 《四川常用中草药》:“治睾丸肿痛,疝气,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 外用: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云南中草药选》:“治腹痛、腹泻:绵三七晒干研末,每次服2~3g。开水送服。” ❷ 《云南中草药选》:“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绵三七15~30g。水煎服。 ” ❸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跌打损伤:绵三七泡酒服。” ❹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疮毒:绵三七根研末,蜂蜜调匀外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