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夫罗
【生卒】:1893~1948 【介绍】: 智利诗人。 生于圣地亚哥一贵族家庭。少年时就读于教会学校,中途辍学赴阿根廷。后长期旅居欧洲各国。 曾参与创办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青年诗神》杂志和《行动报》。 用西班牙语和法语写作。重要作品有诗集《心灵的共鸣》(1911)、《夜间的歌》(1913)、《水的镜子》(1916)、《北极的诗》(1919)、《季节的选择》(1921)、《逆风》(1926)、《看与摸索》(1941)、《最后的诗》(1948)和长诗《1917年十月的觉醒》(1917)、《列宁挽诗》(1924)、《阿利塔萨尔》(1931)等。 早期创作倾向现代主义,推崇诗人达里奥的风格和理论;后受法国艺术家毕加索及西班牙诗人胡安·拉雷亚的影响,致力于先锋派运动。1914年发表文学宣言《反奴役》,反对一切传统,主张诗歌即“绝对的创造”。 1916年提出“创造主义”,并在论著《论诗的艺术》和《1917年宣言》中系统阐述创造主义诗歌理论,成为创造主义诗歌流派的重要理论家。诗作具极端主义色彩和结构主义特点。其他作品有长篇小说《勇士熙德》(1929)、《硝酸钾》(1938),剧本《在月亮上面》(1934)和文集《宣言集》(1925)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