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竻苋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竻苋菜 【名称出处】:《岭南采药录》 【概况】: 异名 野苋菜、土苋菜(福建)、勒苋菜(广东)、野勒苋(广西)。 基源 为苋科苋属植物刺苋的根或全草。苋属全世界约40种;中国产13种,药用约7种。 原植物 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 L. 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0.3~1m。茎多分枝,有纵条纹,几无毛。 叶互生,菱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12cm,宽1~5.5cm,顶端圆钝,具微凸头,全缘;叶柄长1~8cm,无毛,基部两侧各有1刺,刺长5~10mm。花单性或杂性;圆锥花序腋生和顶生;一部分苞片变成尖针,一部分呈狭披针形;花被片5,绿色;雄花的雄蕊5;雌花柱头3。 胞果长圆形,盖裂。种子近球形,直径约1mm。 花果期7~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605页.图1210) 生境与分布 生于旷地与园圃;分布于陕西、华东、中南、西南等地。 。【生药】:采集 夏、秋采集。 【化学】: 根含α-菠莱甾醇、黄酮甙、氨基酸、有机酸、α-菠莱甾醇-β-D-葡萄糖-(1→2)-β-D-葡萄糖及β-D-葡萄糖-(1→4)-β-D-葡萄糖甙。茎叶含α-菠莱甾醇、三十一烷,叶还含微量氢氰酸。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8 【药性】: 性味 甘,寒。 ❶ 《岭南采药录》:“甘,寒。” 归经 《闽东本草》:“入心、肾二经。” 功效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主治 痢疾,便血,浮肿,白带,胆结石,瘰疬,痔疮,疔疮,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❶ 《岭南采药录》:“取叶茎煎饮,清热解毒,散血消肿,治痢;煎水洗痔疮,消水肿;又捣烂以之擦血癣。”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烧存性研末撒。 使用注意 《广西中药志》:“虚痢日久及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福建民间草药》:“治痢疾:鲜刺苋根30g,红糖15g。酌加水,煎取250ml,饭前服。” 单方应用 ❶ 《江西草药》:“治咽喉痛:鲜刺苋根30~45g。水煎服。” ” 食疗 ❶ 福建中医药 1962;(6):“治甲状腺肿大:鲜野苋菜根和茎60g,猪肉60g(或用冰糖代之)。水煎于饭后温服,日服2次,连服10余天。 妇女经期及孕妇忌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