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竹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竹沥 【概况】: 异名 竹汁(《本经》),淡竹沥(《别录》),竹油(苏医《中草药手册》)。 基源 为禾本科刚竹属和牡竹属中一些竹种的秆用火烤灼而流出的竹汁。刚竹属全世界有50余种;除少数种外,中国均产。 牡竹属全世界约35种,中国约20种。 原植物 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var.henonis(Mitf.)Stapf(P.henryi Rendle),又名甘竹(《群芳谱》),白竹(江苏),毛金竹(浙江)。另有下列种类也较广泛地用以制作竹沥应用:人面竹P.aurea Carr.exA.C.Riviere,又名 浙江淡竹P.propinqua McClure,又名早园竹(植物分类学报)。旱竹P.praecox C.D.Chu et C.S.Chao。 石竹P.nuda McClure,又名净竹(《华东禾本科植物志》),灰竹(江苏)。 金竹P.sulphurea(Carr.)Riviere(P. viridis(Young)McClure cv.“Robert Young”,又名黄皮绿筋竹(植物分类学报)。毛竹P.pubescens Mazel ex Lehaire[P.beterocycla var.pubescens(Mazel)Ohwi]。慈竹Dendrocalamus affinis Rendle[Sinocalamus affinis(Rendle)McClure] 历史 始载于:《本经》。 梁陶宏景曰:“凡取竹沥,惟用淡、苦、 ” 余项参见“竹茹”条中的淡竹、人面竹、粉绿竹及慈竹。但还有些竹种与淡竹的比较分列于下: 浙江淡竹与淡竹的主要区别为幼秆被粉如粉绿竹;但箨鞘被白粉,箨舌弧形,淡褐色又可与粉绿竹相区别。笋期4月初至5月中。(图见《中国竹谱》,78页,及图2幅)生于平原或低山丘陵上。 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广西。 早竹与淡竹的主要区别为竹秆不匀称,常一侧肿胀。 笋期3月。(图见植物分类学报 18(1)∶176页,图4)生于平原或低山坡。 主产于江苏及浙江两省。 金竹与淡竹的主要区别为竹秆幼时为嫩黄底色上有绿色纵条,节下有绿色破坏,老后呈金黄色;分枝黄色,有绿色纵条。笋期5~7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上册,155页,图240)生于平原或低丘,为庭园常见观赏竹种之一。 主产华东地区,全国庭园中常见栽培。 石竹与淡竹的主要区别为竹秆壁厚,下部厚度为全径的1/3~1/2;新秆深绿色,但节上带紫色,节下有紫色纵纹,密被白粉;箨鞘淡紫褐色或淡红褐色,粗糙,有易落白粉,有紫色斑块。 笋期4~5月。 (图见《江苏植物志》,上册,157页,图246)生于山坡或平原。常见于江苏、安徽、浙江。 毛竹与淡竹的主要区别为竹秆常现一环,而且顶梢常下垂;竹叶较小等。 笋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图见《中国竹谱》,69页,图3幅)生于山坡或平原,尤喜在海拔1000m以下的酸性土山地上。分布于秦岭、汉水流域至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生药】: 鉴别 本品为青黄色或黄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气。 以色泽透明者为佳。 加工炮制 取鲜竹杆,截成30~50cm长,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部用火烤之,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皿盛之。 。【化学】:主要含K+、Na1、Ca2+等离子及糖类、氨基酸等。 参考文献 江西中医药 1987;18(4)∶47 【药理】: 祛痰作用:用酚红排泄法,观察7种竹沥的祛痰作用。除毛竹竹沥未见明显作用外,其它6种(淡竹、浙江淡竹、金竹、早竹、石竹、光竹)竹沥给小鼠ig后均有相似的祛痰作用。 参考文献 医学资料(南京军区后勤部卫生部) 1981;(2)∶63 【药性】: 性味 甘、苦,寒。 ❶ 《别录》:“大寒。” 归经 入心、胃经。 ❶ 《药品化义》:“入肺、胃二经。” 功效 清热滑痰,镇惊利窍。 主治 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 ❶ 《别录》:“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纲目》:末句下有‘消渴劳复’)。” 用法用量 内服:开水冲,30~60g;入丸剂或熬膏。 使用注意 寒嗽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❶ 《纲目》:“姜汁为之使。”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生姜汁,治中风昏迷,痰涎壅塞,口噤不语等,或风痰阻滞经络之半身不遂。 ❷ 配半夏,治痰热咳嗽、气喘胸闷等症。 方选和验方 ❶ 竹沥汤(《千金方》)治风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竹沥400ml,生葛汁200ml,生姜汁60ml。 上3味相和温暖,分3服,平旦、日哺、夜各1服。 单方应用 ❶ 《千金方》:“治中风口噤不知人:淡竹沥200ml服。” ❶ 朱丹溪《丹溪心法》:“竹沥清淡,非姜汁不能行经络。”“痰在腹间,使人颠狂,或健忘或风痰,皆用竹沥,亦能养血。”“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治痰气实而能食用荆沥,气虚少食用竹沥,此2味开经络,行血气故也。” ” 痰在皮里膜外,筋络四肢,非竹沥不能化之。纯阴之性,虽假火逼,然须姜汁鼓动其热,方得应手取效。 《千金》治风痱身无痛,四肢不收,志乱不甚,有竹沥饮子。详《本经》疗筋急,专取竹沥之润以濡之也,《千金》治四肢不收,则兼附、桂、羚之雄以振之也,一以舒急,一以收缓,妙用不可思议。或言竹沥性寒,仅可使之热痰,不知入于桂附剂中,未尝不开发湿痰寒饮也。惟胃虚肠滑及气阻便秘者,误投,每致呃逆不食,脱泻不止而毙。 阴柔之性,不发则已,发则必暴,卒难挽回也。” 凡中风之证,莫不由于阴虚火旺,煎熬津液,结而为痰,壅塞气逆,不得升降,热极生风,以致猝然僵仆,或偏痹不仁。此药能通经络,搜剔一切痰结,兼之甘寒,能益阴而除热,痰热既祛,则气道通利,经脉流转,外证自除矣。其主胸中大热止烦闷者,取其甘寒清热益阴之功耳。观古人以竹沥治中风,则知中风未有不因阴虚痰热所致,不然,如果外来风邪,安得复用此甘寒滑利之药治之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