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竹叶石膏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竹叶石膏汤 【方源】: 《伤寒论》。 【异名】: 人参竹叶汤(《三因》卷五)、石膏竹叶汤(《易简》)。 【组成】: 竹叶二把 石膏一升 半夏半斤(洗)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梗米半升 【用法】: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每服一升,一日三次。 【功用】: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❶ 《古方选注》:补胃泻肺。 ❸ 《伤寒论章句》:滋养肺胃,清火降逆。 ❹ 《古本伤寒心解》:滋阴养液,补虚清热。 ❺ 《成方便读》:清热,养阴,益气。 。【主治】: 伤寒、温病、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虚羸少气,身热多汗,呕逆烦渴,唇干口燥,或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脉虚数。 现用于中暑、糖尿病、小儿夏季热等出现气阴两伤证候者。 ❶ 《伤寒论》: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 ❷ 《外台》引《张文仲方》:天行表里虚烦。 ❻ 《奇效良方》:小儿虚羸少气,气逆欲吐,四体烦热。 ❿ 《叶氏女科》:妊娠燥渴,胃经实火。⑾《杂病源流犀烛》:暑风;夏热病并小便不利;唇病大渴。 ⑿《奇正方》引《经验方》:小儿伤寒久不除,愈后复剧,瘦瘠骨立者;骨蒸唇干,口燥欲得饮水者。⒀《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痱子。 。【宜忌】:《外台》引《张文仲方》:忌海藻、羊肉、菘菜、饧。 【方论选录】: ❶ 《注解伤寒论》:辛甘发散而除热,竹叶、石膏、甘草之甘辛以发散余热;甘缓脾而益气,麦门冬、人参,梗米之甘以补不足;辛者,散也,气逆者,欲其散,半夏之辛,以散逆气。 ❷ 《医方集解》: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竹叶、石膏之辛寒,以散余热;人参、甘草、麦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补虚生津;半夏之辛温,以豁痰止呕。故去热而不损其真,导逆而能益其气也。 ❸ 《伤寒溯源集》:竹叶性寒而止烦热,石膏入阳明而清胃热,半夏蠲饮而止呕吐,人参补病后之虚,同麦冬而大添胃中之津液,又恐寒凉损胃,故用甘草和之,而又以粳米助其胃气也。 ❹ 《古方选注》:竹叶石膏汤分走手足二经,而不悖于理者,以胃居中焦,分行津液于各脏,补胃泻肺,有补母泻子之义也。竹叶、石膏、麦冬泻肺之热,人参、半夏、炙草平胃之逆,复以粳米缓于中,使诸药得成清化之功,是亦白虎、越婢、麦冬三汤变方也。 ❺ 《金鉴》:是方也,即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半夏、竹叶也。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此仲景白虎变方也。 《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故用人参、粳米,补形气也;佐竹叶、石膏、清胃热也;加麦冬生津,半夏降逆,更逐痰饮,甘草补中,且以调和诸药也。 ❼ 《成方便读》:方中以竹叶、石膏清肺胃之热,然热则生痰,恐留恋于中,痰不去热终不除,故以半夏辛温体滑之品,化痰逐湿,而通阴阳,且其性善散逆气,故又为止呕之圣药,况生姜之辛散,以助半夏之不及,一散一清,邪自不能留恋。人参、甘草、粳米以养胃,麦冬以保肺,此方虽云清热,而却不用苦寒,虽养阴又仍能益气,不伤中和之意耳。<临症举例>=❶ 阳明暑疟《王氏医案》:己亥夏,予舅母患疟,服柴胡药二三帖后,汗出昏厥,妄语遗溺,或谓其体质素虚,虑有脱变,劝服独参汤,幸表弟寿者,不敢遽进,乃邀孟英商焉,切其脉洪大滑数,曰阳明暑疟也,与伤寒三阳合病同符,处竹叶石膏汤,清热兼益气,两剂而瘳。 患糖尿病多年,近来自觉神疲乏力,口渴引饮,溲多,诊得脉细数,舌红少津,身形消瘦。凭症参脉,系胃热内盛,气津俱损,宜清胃热,益气阴,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味,竹叶12克,生石膏30克、麦冬12克、法半夏6克、甘草3克、北沙参12克、天花粉12克、淮山药18克、粳米一撮。三剂后,口渴显著减轻,续服原方三剂,后未再复诊。 停药观察三日,再未见发热,饮食渐增,开始下地玩耍。 【备考】: 本方方名,《张文仲方》引作“竹叶汤”(见《外台》)。 《活人书》有生姜,《医学入门》有生姜汁。本方加生姜,名“竹叶加生姜汤”(见《圣济总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