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帕累托最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

亦称“帕累托效率”,或称“帕累托效率配置”。资源配置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不可能再使其他任何人的境况变好。或者说,重新配置资源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人的处境变好,除非至少使另一些人的处境变坏。在帕累托最优状态下,已经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机会。帕累托效率因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而得名,他在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最早使用此概念。一般来说,达到帕累托最优时,会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❶交换最优,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
❷生产最优,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生产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
❸产品混合最优,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帕累托最优

见“帕累托最优配置”。

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

是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关于实现生产资源的最适度配置或国民收入极大化所需条件的理论。
这一概念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Pareto) 在本世纪初他的著作 《政治经济学讲义》 和 《政治经济学教程》 中给出的。他提出如下定义: 对于某种经济的资源配置,如果不存在其他生产上可行的配置,使得该经济中的所有个人至少和他们在初始时情况一样良好,那么这个资源配置就是最优的。
对于这一定义,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它适用于新古典框架内,其中的个人偏好和生产的技术可能性被当作经济分析的最终数据。其次,即使在这个框架中,它也是个效率的序数概念,因为它的定义不依赖于如何偏好的强度、效用的人际可比性、不同投入或产出的可公度性。第三,一方面它提供了在个人之间经济物品配置的分级,另一方面它又不允许对所有这些配置分级。
这一思想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因为帕累托不仅把最优这个概念表现为一个抽象的标准,而且证明了竞争性均衡将在此意义上产生一个最优资源配置,从而使得“看不见的手” 的概念变得明确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关于经济中政府政策干预的全部当代微观经济理论,都是以这种思想为依据的。这一概念还引起了其他一些争论,如发生于30年代的引起当代经济计划理论的有关 “市场社会主义” 的争论。
帕累托最优的实现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包括交换的最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假定只有两种商品 (x、y)和要素,两个生产者 (1、2),两个消费者(a、b)。在交换上,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 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商品替代率 (RCS)即边际替代率对任何两个消费者都相等。公式是: RCSa=RCSb。在生产上,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有三个: (1) 任何两种要素之间的技术替代率 (RTS) 对任何使用这两种要素的两个生产品都相等。公式是: RTSx=RT。(2)任何一种要素用于一种商品生产时的边际产品对任何两个生产者都相等。公式是: MP1=MP2。(3) 任何两种产品之间的产品转换率(RPT) 对两个生产者都相等。公式是: RPT1=RPT2。在交换和生产上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任何两种商品的产品转换率等于它们的商品替代率。
交换和生产上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并不是只要分别得出交换的最优条件和生产的最优条件就行。交换的最优条件只能说明消费是最有效率的,生产的最优条件只能说明生产是最有效率的。而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是要说明经济体系是最有效率的,即经济体系同时达到了要素在生产者之间的最优配置和商品在消费者之间的最优配置,因此全社会的商品恰好能满足所有消费者在帕累托状态下的需要。
帕累托首先用于提出他的最优性概念的说法,是要阐明竞争性均衡是最优的,或有效的。也就是说,完全竞争的市场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这使亚当·斯密 (Adam Smith) 以后关于自由贸易是有益的说法具体化了。他的论点被诸如巴龙 (Barone)、勒纳 (Lerner)、希克斯(Hicks) 和萨缪尔森 (Samuelson) 等人大大精炼和推广了。这个命题当前基本上是以阿罗 (Arrow) 和德布勒 (Debreu) 的工作(如德布勒,1959) 为基础的; 在某些条件下,竞争性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 其次,再假设规模收益非递增,那么,任何一个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是可以分散化为一个竞争性均衡。然而,有人提出,对于不完全的市场,完全帕累托最优是一种太难实施的标准; 而且还提出,人们应该重新阐述这个概念,使得当信息和市场都不完全时把资源配置的内在约束都考虑进去。有时称之为受约束的帕累托最优。如哈特(Hart,1975) 和盖尔 (Gale,1982) 都提出更弱的帕累托最优概念。
在帕累托最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福利经济学为评价政府干预经济生成一个框架: 它导致了关于政府政策的新古典思想。人们能够区别两类政策分析。第一类,所谓“市场失灵”分析,通过假设政府对经济中的个人一次总征税而来自于分配的考虑。这个过程是把“真实”经济与已知有效的完全或现有市场经济相比较; 并在此基础之上制订政策,或者模仿或在某种程度上替代市场,或减轻无效率(科斯、皮古)。第二类,是所谓“再分配的问题”,即如何再分配税前收入来满足分配的目标而没有一次总征税的好处。在此情况下,第一定理表明初始的无税均衡是有效率的,但是假定再分配涉及扭曲性征税,有了再分配税,竞争性均衡将是帕累托无效的。(米尔利斯,1986)
帕累托最优概念本身是很简单又几乎平常的,但它对一个世纪以来的经济学有重大影响。

☚ 偏好   效用 ☛
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

又称帕累托效率 (Pareto Efficiency),帕累托效率配置 (Pareto Efficient Allocation)。指生产资源和产品的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态,重新配置生产资源和重新分配产品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人的处境变好,除非至少使另一些人的处境变坏; 或者说,已经不存在帕累托改善机会的配置。这时经济处于帕累托效率境界,通过交换或生产来重新配置经济资源分配产品获取潜在利益而不降低任何人的效用水平的机会已经没有。但是帕累托最优仅是一个效率特征,它并不意味着这时的配置是社会经济福利最大或最公平的。事实上,契约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帕累托效率配置,社会选择哪一点取决于既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偏好。帕累托效率这个概念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 (V. Pareto)在序数效用论的基础上,围绕最适度条件来说明经济效率而得名,他以此作为评价经济的标准。一般来说,帕累托效率被认为是任何“好” 的社会制度的起码要求或必要条件,是其中包含的价值判断最少的一种社会标准 (其价值判断就是一个社会应穷尽其所有可获得的潜在利益)。也就是说,帕累托效率是一个人人都不会反对而会一致同意的评价社会制度优劣的标准。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任何竞争均衡或一般均衡配置都是帕累托效率配置,这样任何使社会经济福利最大的配置都是帕累托效率配置。
〖参〗帕累托改善
 帕累托条件

☚ 帕累托条件   社会福利函数 ☛
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

具有以下性质的资源配置状态,即任何形式的资源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人受益而同时又不使其他任何人受到损害。这一概念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Pareto,1848~1923)提出来的,并由此而得名。人们通常也把使至少一人的境况变好而没有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资源重新配置称为帕累托改进,所以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就是已不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福利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福利经济学的许多内容都与研究如何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有关。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满足的条件一般也称为帕累托最优条件,可分为交换的最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以及生产和交换均达到最优的条件这三类。交换的最优条件是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于所有的消费者均相等;生产的最优条件是任何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在使用这两种生产要素的所有场合均相等;生产和交换均达到最优的条件要求任何两种产品生产时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消费时的边际替代率。西方学者认为,在一些经典的假定下(例如生产过程不是规模收益递增的,不存在外部影响,等等),完全竞争的市场均衡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概念虽然在理论分析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它的局限性也是相当明显的。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使一部分人受益而另一部分人受损的资源配置的变化。事实上,几乎任何经济政策所带来的变化都会具有这种性质。但按照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标准,人们无法对这种变化是增进还是减少了社会福利做出判断。因此,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概念对于制定和实施实际的经济政策来说,其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 帕累托效率   帕累托增进 ☛
0000029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