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章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章鱼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 异名 基源 为章鱼科蛸属动物长蛸、真蛸的肉。 原动物 长蛸Octopus variabilis(Sasaki),又名长爪章。真蛸Octopusvulgaris Cuvier。 历史 本品载于《纲目》。 李时珍曰:“章鱼,生南海。形如乌贼而大,八足,身上有肉……。 ”《闽中海错疏》:“鱆,腹圆,口在腹下,多足,足长,环聚口旁,紫色,足上皆有圆之凸起……。”按此,其形态与生活习性,均与现今药用章鱼吻合。 形态 长蛸体形较大,胴部长椭圆形。表面光滑,无斑纹或具皱褶。漏斗器呈“VV”型。各腕长短不等,最长的1对约为最短的1对的2倍。 每条腕上有2行吸盘。生活时肉红色。 内壳退化。(图见《中国动物药》.图74) 生境与分布 栖息于泥沙底海区,春季在潮间带的泥沙滩处掘洞穴居。入秋后移入深水中,伏泥沙内。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与南海。真蛸沿岸底栖动物,白天潜伏,夜间猎食。分布于东海与南海。 真蛸体中等大,胴部椭圆形,背部表面有稀疏的疣起。漏斗器“ω”型,腕较长,各腕几相等。雄性右侧第3腕基化,端器很小,略呈尖椎形。生活时,体褐色;浸制标本为深褐色,胴背具十分明显的灰白色斑点。 内壳退化。(图见《中国动物药》.63页.图75) 。【生药】:采集 春至秋捕捉,4月最适宜,以红螺壳系以绳上,投入水深15m左右的砂泥底海中,隔夜取出。 或于秋冬季捕捉,11~12月最适宜,以小蟹做钓饵,用延绳钓法,于夜间在水深10m左右捕钓。捉后除去内脏,鲜用或晒干备用。 。【化学】:真蛸鲜肌肉中含多种氨基酸、牛磺酸(Taurine)、章鱼肉碱(Octopine);在唾液腺中含有多种消化酶、章鱼毒素(Cephalotoxin)等。 参考文献 邓明鲁、高士贤.中国动物药.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64 【药性】: 性味 ❶ 《纲目》:“甘、咸,寒。” 功效 养血益气,收敛,生肌:通经下乳。 主治 《泉州本草》:“气血虚弱,痈疽肿毒,久疮溃烂,产妇乳汁不足。” 用法用量 内服:50~100g,煮食。 外用:捣烂调敷。 使用注意 《泉州本草》:“有荨麻疹史者不宜服。”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泉州本草》:“治痈疽肿毒:章鱼捣烂,调冰片,敷患处。” 食疗 姜汁炒章鱼(《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病后脾虚体弱,妇女产后血虚、贫血:章鱼250g,姜汁2匙。先将鲜章鱼洗切,加油、盐同炒,将熟时加入姜汁2匙,再炒片刻,即可佐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