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病症名。 指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所引起的病症。临床上表现为可逆性而突然发病,几分钟至几小时的局灶性神经功能丧失,多于24小时内完全恢复,但可反复发作,常为完全性脑卒中的早期警报。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瘫痪,因此属中医学“中风”范畴。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如仅出现眩晕,伴有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吞咽困难等症状,而不伴肢体瘫痪时,属中医学眩晕范畴;若出现瘫痪亦属中风。 西医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是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粥样硬化。动脉有口径的不规则、狭窄、扭曲、在粥样硬化斑表面上有、纤维蛋白、血小板、白细胞沉积。有微栓子反复脱落,是产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反复发作的高血压或低血压,缺氧、心律不齐及休克等。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情志所伤,生活起居失宜,使人体阴阳平衡失调,营血脉络失和,气血亏虚,气滞血瘀。闭阻经络,发为本病。或由于饮食失节,劳倦内伤,伤及脾土,脾虚健运失调,湿聚生痰,痰郁化热,肝风挟痰上扰,流窜经络,而突然发病。特别是肾水不足,肝失所养,则肝阳上亢,血苑于上,发为本病。 西医诊断可根据症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特点是发作性起病,病状持续时间短,一般5~30分钟,最长不超过24小时。症状缓解后,不遗留任何神经损害。 根据缺血范围分为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二者临床表现不同。 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运动方面表现为不同程度肢体瘫痪,中枢性面瘫,单肢或半身感觉异常,感觉减退,可出现一侧头痛,多为病变血管同侧。 如缺血发作在主侧半球,可出现失语。眼动脉缺血出现一时性黑蒙。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表现较复杂,最常见症状有眩晕,伴恶心呕吐,枕部或颈部疼痛,复视,闪烁暗点或偏盲,共济失调,口齿不清或呐吃,吞咽困难,面部肌力弱或感觉异常,单侧或双侧肢体麻木无力、跌倒发作,短暂的意识障碍等。体征: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有不同程度的偏瘫或单肢瘫痪;中枢性面瘫,构音不清或失语;遍身感觉减退;可以突然出现失明,常为单侧性。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可有短暂的双眼同侧视野内视物模糊不清,视野缺损甚至出现同侧偏盲;可有短暂的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听力下降和共济失调;有些患者出现轻偏瘫或四肢力弱。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基本正常;脑脊液检查 腰穿压力基本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蛋白、糖和氯化物正常。本病需与内耳眩晕症、症状性癫痫、低血糖、癔病作鉴别。西医治疗: ❷ 肉桂苯哌嗪25~50毫克,口服,每日3次;或20~40毫克缓慢静脉注射。 ❹ 烟酸100~200毫克,口服,每日3次;或300~400毫克加入5%~10%葡萄糖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❻ 山莨菪碱(654-2)10~20毫克口服,每日3次或肌肉注射每日2次。 ❽ 川芎嗪4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或80毫克加入5%~10%葡萄糖250~500毫升中静脉滴注。中医辨证施治❶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脉络亏虚、气血瘀阻,症见头晕头痛,偏侧肢体麻木无力,或轻度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可有言语謇涩(失语、构音不清),有时出现偏瘫,对侧单眼一时性黑蒙,舌质黯淡,苔黄,脉弦;治宜养血活血、祛风通络,方用大秦艽汤加减。气虚血瘀症见气短乏力,偏侧肢体麻木无力,或有轻度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謇蹇(失语、语音不清),舌质紫黯或淡,舌苔薄白,脉弦或弦细;治宜益气活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症见头晕头痛,口干耳鸣,腰酸腿软,少寐多梦、健忘,突然半身麻木无力,或轻度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弦或细数;治宜滋阴养肝、熄风通络,方用一贯煎加减。 其他疗法,针灸治宜通经活络,驱风祛风,中成药酌情选用人参再造丸、大活络丹、牛黄清心丸、消栓再造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