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相对收入假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相对收入假说 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Duesenberry,J.S.)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 他是为了解决凯恩斯(Keynes,J.M.)绝对收入假说(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中的消费倾向下降与库兹涅茨(Kuznets,S.)长期平均消费倾向不变的经验统计验证之间的矛盾而提出来的凯恩斯认为,消费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函数,现期收入的绝对水平是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他用消费倾向这个心理因素解释当收入增加时,人们愿意用于消费的比重逐渐减少。不仅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重,即边际消费倾向 库兹涅茨利用1869~1938年70年间的数据资料,对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进行经验统计验证,结果显示长期平均消费倾向十分稳定。对此,杜森贝里的解释是:(1)个人消费行为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这种影响作用称为消费示范效应。这样,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自身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别人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影响。因此,随著收入的增加,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不一定是递减的。 个人或家庭平均消费倾向决定于他或家庭的相对收入,即决定于它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如果总收入增加一倍,而收入分配的格局未发生变化,平均消费倾向仍保持不变。总之,杜森贝里认为,从人们在消费方面总是力图向别人看齐和收入在长期内总是不断增长这一事实出发,消费与收入的基本关系是成比例变化的。 (2)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本人目前收入的影响,而且还受他过去收入与消费的影响,这是消费习惯在起作用的结果。因此,即使收入下降,一般还力图维持较高收入时的消费水平。 这种情况,称为棘轮效应。当出现负储蓄,消费的这种不对称变化会使长期消费倾向保持不变(Duesenberry,1964)。杜森贝里认为,收入增长总使消费成比例增加,由于消费行为的不可逆转,收入减少并不意味著消费也减少。 在杜森贝里之前,希克斯曾指出: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是消费者行为一般理论中的特例,这个函数能够在特定的假设之下,由此特例演绎出来(Duesenberry,1964)。 相比之下,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则是通过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和设定推演出来的。 参考文献: 凯恩斯,196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 Duesenberry,J.,1964,Income,Saving,and the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icks,J.,1985,Method of Dynamic Economics,Clarendon Press,Oxford. Kuznets,S.,1946,National Products Since 1869 and National Income,A Summary of Findings,New York,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