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佛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佛曲fó qū佛教乐曲。佛经配上乐谱用来吟唱。《西河诗话》:“今吴门佛寺,犹能作梵乐。每唱佛曲,以笙笛逐之,名清乐,即其遗意。” 佛曲 佛曲说唱文学体裁名。本为宣传佛经之乐曲。始行于隋唐,无确切调名。咒、偈、吟、赞杂用。后逐渐离开说教原意,成为娱乐性讲唱文学,类似后来的宝卷。敦煌杂曲中尚保留部分作品。旧时也混称变文为佛曲。 ☚ 俗讲 转变 ☛ 佛曲 佛曲宣传佛教的乐曲。隋唐时已有。《金瓶梅词话》中多指宝卷。尼僧在讲说时都有说有唱,题材大都是通俗故事,也带有娱乐性。例见第三十九回。 ☚ 象板 西汉评话鸿门宴 ☛ 佛曲 佛曲敦煌联章歌辞之一。佛曲,来自佛教经典,原指唱经或诵经时的声调,后来指为佛赞而创作的一种曲调。这里指其歌辞。曾有人称变文为佛曲,或称佚调名歌辞为佛曲,不确。敦煌发现的佛曲较多,主要有〔悉昙颂〕16首,〔好住娘〕14首,〔散华乐〕 7首,〔归去来〕 15首、〔长安词〕3首、〔还京落〕 1首、〔行路难〕9首、〔三皈依〕、〔乐入山〕、〔千门化〕、〔十偈词〕、〔回波乐〕各6首、〔隐去来〕 2首、〔咏月婆罗门〕 4首、〔早出缠〕、〔乐住山〕等。其内容大都与佛教有关,是咏唱释门佛徒故事的,或赞颂佛教经籍,或劝世人学佛。 ☚ 儿郎伟 词文 ☛ 佛曲 佛曲敦煌联章歌辞之一。佛曲,来自佛教经典,原指唱经或诵经时的声调,后来指为佛赞而创作的一种曲调。这里指其歌辞。曾有人称变文为佛曲,或称佚调名歌辞为佛曲,不确。敦煌发现的佛曲较多,主要有〔悉昙颂〕16首,〔好住娘〕14首,〔散华乐〕 7首,〔归去来〕 15首、〔长安词〕3首、〔还京落〕 1首、〔行路难〕9首、〔三皈依〕、〔乐入山〕、〔千门化〕、〔十偈词〕、〔回波乐〕各6首、〔隐去来〕 2首、〔咏月婆罗门〕 4首、〔早出缠〕、〔乐住山〕等。其内容大都与佛教有关,是咏唱释门佛徒故事的,或赞颂佛教经籍,或劝世人学佛。 ☚ 儿郎伟 词文 ☛ 佛曲 佛曲宣传佛经的音乐。古代佛寺在讲经前后所唱,咒、偈、吟、赞杂用,统称 “梵呗”。清代毛奇龄在《西河诗话》中称:“或曰佛曲佛舞,在隋唐已有之,不始金、元,如李唐《乐府》有《普光佛曲》、《日光明佛曲》、《释迦文佛曲》等是。今吴中佛寺,犹能作梵乐,每唱佛曲,以笙笛逐之,名曰清乐,即其遗意。”清代翟灏在 《通俗编》 二十 《释道·佛曲》 中也说: “按《晋书·鸠摩罗什传》,天竺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管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经中偈颂,皆其式也。是佛曲可逐笙管,自其未入中国,原有然矣。《乐府杂录》长庆中讲僧文叙善吟经,其声婉转,感动里人,乐工状其念四声观音菩萨,乃撰《文叙子曲》,至是佛经无不可吟,不独偈颂然矣。”其后演变为讲唱文学,敦煌杂曲中尚保留部分作品。旧时也将变文称为佛曲。 ☚ 虚声 小曲 ☛ 佛曲 佛曲佛教乐曲。佛教音乐的主要形式之一。将佛经配上乐谱进行讽咏。相传7世纪时,即有在今缅甸境内的骠国送给中国佛曲10种,并派来乐工32人。至唐代,佛曲已相当流行,曲调也多姿多态。据《西河诗话》载:“唐乐府有普光佛曲、日光明佛曲等八曲;入婆陀调;释迦文佛曲、妙华佛曲等九曲,入乞食调;大妙至极曲、解曲、入越调;摩尼佛曲,入双调;苏蜜七俱佛曲、日腾光佛曲,入商调;邪勒佛曲,入徵调;婆罗树佛曲等四曲,入羽调;迁星佛曲,入般涉调;提梵入移风调”。当时每唱佛曲,常配以笙笛。今只用点板,配以铛、铪等敲唱。在敦煌杂曲中,保留有一部分佛曲作品。这种佛教音乐对佛教的传播和宣传起了推动作用,对音乐、诗歌等文化生活产生了影响。日本“雅乐”的韵律,就受到过佛教古音乐的影响。 ☚ 犹太教近代三大流派 佛所行赞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