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皂角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皂角刺 中药名。 见《本草衍义补遗》。别名:皂荚刺,皂刺,天丁,皂角针,皂针。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棘刺。全年可采,但以9月至翌年3月为宜。 完整的棘刺有多数分枝,主刺圆柱形,长5~15厘米,基部粗约8~12毫米,末端尖锐;分枝刺长1.5~7厘米,有时再分枝成小刺。表面棕紫色,尖部红棕色,光滑或有细皱纹。 质坚硬,难折断。药材多纵切成斜片或薄片,厚在2毫米以下,木质部黄白色,中心为淡灰棕色而疏松的髓部。无臭,味淡。 以片薄,纯净,整齐者为佳。主产江苏等地。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润透后切片,晒干。 味辛,性温。《本草纲目》:“辛,温,无毒。”搜风,拔毒,消肿,排脓。治痈肿。疮毒,疠风,癣疮,胎衣不下。《本草纲目》:“治痈肿,妒乳,风厉恶疮,胞衣不下,杀虫。”内服:煎汤,3~9克;或入丸,散。外用。 醋煎涂,研末撒或调敷。《本草经疏》:“凡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 毒在上,食后服,毒在中,半饱服,毒在下,空心服。未成可消,已成即溃(《医鉴初集》)。 和研,每服3克,温酒下(上2方出《仁斋直指方》)。 ❺ 治腹内生疮在肠脏:皂角刺不拘多少,好酒1碗,煎至7分,温服。不饮酒者,水煎亦可(《蔺氏经验方》)。 ❼ 治胎衣不下:皂角刺烧为末,每服3克,温酒调下(《妇人良方补遗》)。 ❾ 治小儿重舌:皂角刺灰,入朴硝或脑子少许,漱口,掺入舌下,涎出自消(《太平圣惠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