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舌鸟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异名 反舌、反舌鸟(《易通卦验》),交 (《春秋保乾图》),牛屎哵哥(《纲目》),鸟鴶(《中国的乌类》)。 基源 为鹟科动物黑鸫的全体。 原动物 黑鸫Turdus merula Linnaeus 历史 本品首载《本草拾遗》。《纲目》和《本草求原》所载亦指此种。 形态 雄性通体纯黑,仅颏、喉微沾棕褐色羽缘。 雌性通体也较黑,但颏、喉浅栗色,缀以黑褐色纵纹。嘴黄色,脚近黑色。幼鸟嘴、脚均黄褐色。 生境与分布 栖息于平原草地或园圃间,主食昆虫类。 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甘肃、湖北、四川及西藏等地。 。【药性】: 性味 《四川中药志》:“甘、咸,平。” 主治 血虚头晕,胃痛,小儿语迟。 ❶ 《本草拾遗》:“主虫咬;炙食之,亦主小儿久不语。” ❷ 《日用本草》:“主胃中作痛。” ❸ 《四川中药志》:“治黑头晕。” 用法用量 内服:炙食或炖汤服,1~2个。 。【临床应用】: 食疗 《四川中药志》:“治黑头晕:百舌鸟配黑鸡共炖汤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