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地榆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 异名 大白花地榆(《长白山植物药志》) 基源 为蔷薇科地榆属植物大白花地榆的根和根状茎。 地榆属全世界30种余种,中国约7种。 原植物 大白花地榆Sanguisorba sitchensis C.A.Mey. 形态 多年生草木,根粗壮,疏生细根。茎高35~80cm,光滑。羽状复叶,小叶4~6对,叶柄有棱,无毛,小叶有柄,椭圆形或卵状圆形,基部心形至深心形,顶端圆形,边缘有粗大缺刻状急尖锯齿;茎生叶2~4。 穗状花序直立,从基部向上逐渐开放,开序梗无毛;苞片狭带形,无毛或外被疏柔毛;萼片4,椭圆卵形,无毛;雄蕊4,花丝从中部开始扩大,比萼片长2~3倍,果被疏柔毛,萼片宿存。花果期7~9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7卷.473页.图版77.3)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地、山谷、湿地、疏林下及林缘。分布于吉林、辽宁、原苏联、朝鲜、日本及北美约有分布。 。 【药性】: 性味 《中国本草图录》:“苦,微寒。” 功效 收敛止血,清热解毒。 主治 赤白痢疾,痈肿疮毒,湿疹,烧伤。 ❶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东烟台地区以此作地榆用。” ❷ 《中国本草图录》:“收敛止血,清热解毒。用于赤白痢疾,痈肿,湿疹,烧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外用:适量煎水湿敷或研末调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