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僵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僵蚕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僵蚕(《千金方》),天虫(《药材资料汇编》),僵虫(《河北药材》)。 基源 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的幼虫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干燥全虫。 原动物 家蚕蛾Bombyx mori L. 历史 本品首载《本经》:“主小儿惊菓夜啼,去三虫,灭黑 ”《千金方》称僵蚕。《纲目》:“散风痰结核,瘰疬,头风,风虫齿痛,皮肤风疮,丹毒作痒,痰疟症结,妇人乳汁不通,崩中下血,小儿疳蚀鳞体,一切金疮,疔肿风痔。”现广泛用作祛风解痉药,其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已有较深入的研究。 形态 家蚕蛾雌、雄触角相同,栉齿状。体翅黄白至灰白色。前翅外缘顶角后方向内凹切,各横线色稍暗,不甚明显,端线与翅脉灰褐色,后翅较前翅色淡,边缘鳞毛稍长。幼虫体色灰白至白色,胸部2,3节稍见膨大,有皱纹。 腹部第8节背面有一尾角。蛹棕黄色至棕褐色,鲜蛹外被轻淡蜡质粉。近纺锤形,雄蛹略小于雌蛹,色略深。 生境与分布 均为人工饲养,1年可达3代,每蚕产卵约300枚,主要以桑叶为食。中国各地均有。。 【生药】: 采集 用白僵菌孢子接种在家蚕皮肤上,在适宜的温湿度下,使孢子发芽侵入蚕体,因而发病僵毙,形成僵蚕。 收集感染白僵菌病死的僵蚕,倒入石灰中拌匀,吸去水分,晒干或烘干。主产于浙江吴兴、海宁、嘉善,四川三台、南充。 鉴别 性状 本品呈类圆柱形,多弯曲皱缩,长约2~5cm,直径约4~7cm;表面黄白色或浅灰褐色,多被有白色粉霜,头部较圆,黄棕色;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歧状,足8对,呈突起状,体外常杂有缠绕的气生菌丝及分生孢子。质坚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色棕、黑不一,有光泽,外层显粉性,白色,内有4个褐色亮圈。微有腐臭气,味微咸。以条直肥壮,质坚,色白,断面光者为佳。 理化 取样品粉末0,1g,加水10ml冷浸滤过,滤液点于新华层析滤纸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4∶15)为展开剂,在层析缸中饱和2小时后展开,展距19.9cm,快速干燥后用0.5%茚三酮丙酮溶液喷雾显色,显5个紫色斑点(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537)。。 【化学】: 蚕体中含有氨基酸[1~3]、蛋白质、脂肪、蜕皮甾酮(Ecdystenne)和白僵菌素(Beauvercin)[4~6]。蛹中含有多种环酯肽类、白僵菌素和草酸铵(平均得率3.8%)、维生素A、B2、D[7~9]。 参考文献 [1] CA 1981;95:147466b [2] CA 1982;96104737k [3] CA 1981;95:69579r [4] CA 1984;100:64687v [5] CA 1985;103:183423 c [6] 中草药 1985;16(7):5 [7] CA 1981;95:217859s [8] CA 1984;100:28270y [9] CA 1985;102:44310e 【药理】: ❶ 催眠与抗惊厥作用 僵蚕醇水浸出液,小鼠sc,ip或ig及兔iv均有催眠作用。 小鼠ig2.5g/kg,sc0.25g/kg,其催眠作用与sc苯巴比妥50mg/kg的效力相似[1],小鼠ig僵蚕煎剂(1:1)30g/kg,僵蛹水煎剂20g/kg,均能降低士的宁所致小鼠惊厥的死亡数[2~4]。僵蛹作用较僵蚕强[2]。 但对电休克,戊四氮和咖啡因引起的惊厥无明显对抗作用[3]。疆蚕或僵蛹煎剂除去草酸铵后,均失去抗士的宁所致惊厥的活性。僵蛹的作用比僵蚕强的原因是前者的草酸铵含量较高,故认为其抗士的宁惊厥的成分是草酸铵[3]。 抗肿瘤实验表明,小鼠接种肉瘤180,24h后,每日每只小鼠ig20%和50%的水煎僵蛹液0.2ml,对肿瘤有抑制作用,但小鼠体重有下降现象[2]。 毒性 僵蚕乙醇提取物,小鼠、大鼠ip 0.5~5g/kg,均未见毒性反应[5]。 僵蛹水煎剂小鼠ig的LD50为44.5±1.4g/kg。 剂量在35g/kg时。 开始出现毒性症状,表现为活动逐渐减少,伏地不动,部分动物出现紫绀[6]。小鼠ig僵蛹每日2g/kg(相当成人每日药量10倍),连续给药22d后,解剖肝、肾、脾均无异常变化[2]。 参考文献 [1] 大连医学院学报 1961;2(2):26 [2] 中草药通讯 1972;(6):5 [3] 中草药通讯 1978;(12):24 [4] 浙江医学院学报 1959;3(2):93 [5] Indian J Pharm 1962;24(8):183 [6] 僵蚕僵蛹的药理作用及僵蛹有效成分的初步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1974 。【药性】:性味 咸、辛,平。 ❶ 《本经》:“咸,平。” 归经 肝、肺、胃经。 ❶ 《纲目》:“厥阴、阳明。” 功效 祛风定惊,化痰散结,解毒消肿。 主治 中风失语,惊风抽搐,头风,发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瘰疬结核,风疮瘾疹,丹毒,乳痈。 ❶ 《本经》:“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 ❶ 《药性论》:“恶桑螵蛸、桔梗、茯苓、茯神、萆薢。”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全蝎,治小儿惊风。 ❷ 配南星,治急喉风痹。 ❹ 配高良姜,治偏正头风,头痛。 方选和验方 ❶ 八风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风热上攻,头痛面赤,目眩,鼻塞,咽干,颈项不利,痰唾稠粘,百节疼痛:白僵蚕(炒)、白附子(炮)各15g,制半夏60g,天麻(酒浸)、滑石各30g,冰片、麝香各0.3g,寒水石(烧)250g。 同研为细末。蜂蜜和丸如樱桃大,每服1丸,日3服,食后温水下。 ❷ 白僵蚕散(《魏氏家藏方》)治缠喉风并急喉闭,喉肿痛:白僵蚕(新瓦上炭火炒至微黄色)、天南星(炮)各30g。研为细末,每服2g,用生姜自然汁调,热水送服。 ❸ 《千金方》:“治妇人崩中下血不止:僵蚕、衣中白鱼等份为末,以井花水服之,日3次服。” ❾ 章正散《杨氏家藏方》)治中风口眼斜,半身不遂:白僵蚕、全蝎、白附子各等份,研末。每服1.5g,生姜水调服。 ❿ 僵蚕定惊汤(《中药大全》)治破伤风,小儿急、慢惊风:白僵蚕、酸枣仁各9g,钩藤、白芍、丹参、鸡血藤各15g,羌活7g,珍珠粉(冲)1g。水煎服。 ⑾愈痫散(山西中医 1986;(6))治癫痫:僵蚕、郁金、石菖蒲,胆南星各30g,朱砂5g,蜈蚣5条。为末,每服3g,1日3次。 ⑿升降散(中医杂志 1958;(5))治荨麻疹:白僵蚕120g,蝉蜕,大黄各60g,姜黄18g。为末,每服6g,以黄酒、蜜水调服,服后取微汗。 单方应用 ❶ 《中藏经》:“治喉闭牙关不开:白僵蚕为细末,生姜汁送服。” 【医药家论述】: ❶ 刘完素《宣明论方》:“僵蚕性微温,味微辛,气味俱薄,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去皮肤诸风如虫行。” ” 肺主皮毛,而风邪客之,则面色不光润,辛温入肺,去皮肤诸风,故能灭黑 可知六朝以上是药主治之大旨,并不以为祛风解表之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