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喉痧
病名。 见清·金德鉴《烂喉 痧辑要》。又名喉痧、丹痧、烂喉丹痧。常发于冬春之季。多因时行疫疠之邪毒,从口鼻入于肺胃,上冲咽喉所致。 症见咽喉红肿疼痛,喉核溃烂,上有白腐蔓延之假膜,易拭去,疼痛剧如刀割,汤水难咽,寒热大作,遍体痠楚,全身痧点隐隐,继之遍体如猩红,宛如锦纹,分散小粒者为痧,成片如云,头突起者为 ,如以手指压痧点则消失,手指离后痧点复现。痧点先起于颈项,后胸背、腹部、四肢,迅速蔓延至全身,然颜面独无,口唇周围苍白无痧点, 痧发出则热减,舌面光滑呈肉红色,上有小粒突起,如杨梅状,舌苔初起白厚,渐转黄腻。 痧消退后皮肤有糠皮样脱屑现象。相当于猩红热。 应隔离消毒。 治宜先以辛凉透毒,方用银翘散加减;继宜泄热解毒,方用凉营清气汤;终宜滋阴养液,方用养阴清肺汤。 不宜辛温解表,或过早使用大剂苦寒、泻下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