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生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生姜 【名称出处】:《本草经集注》 【概况】: 异名 火姜、大肉姜(广西)。 基源 为姜科姜属植物姜的新鲜根状茎。姜属全世界约80种,中国约有14种。 原植物 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历史 姜以干姜之名始载于《本经》,生姜首列于《别录》中品。《神农本草经集注》分列干姜和生姜两项,后诸家本草都从之,并沿用至今,原植物实为一种。 但《植物名实图考》载有紫姜一项,依其附图,应为姜科姜黄属植物。 形态 植株高0.5~1m。 根状茎肥厚,多分枝,有芳香及辛辣味。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2~2.5cm,无毛,无柄;叶舌膜质,长2~4mm。 总花梗长达25cm;穗状花序球果状,长4~5cm;苞片卵形,长约2.5cm,淡绿色或边缘淡黄色,顶端有小尖头;花萼管长约1cm;花冠黄绿色,管长2~2.5cm,裂片披针形,长不及2cm;唇瓣中央裂片长圆状倒卵形,短于花冠裂片,有紫色条纹及淡黄色斑点,侧裂片卵形,长约6mm;雄蕊暗紫色,花药长约9mm;药隔附属体钻状,长约7mm。 花期秋季。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6卷.第2分册.142页.图版50) 生境与分布 中国中部、东南部及西南各省区广为栽培。亚洲地区亦常见栽培。 。【生药】: 栽培 宜温暖湿润环境,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种植。 根茎繁殖,于3月下旬~4月中旬种植。栽前将越冬窖藏的种姜取出,置于20~30℃温室内催芽3~4周,待芽长1~1.5cm时,分别按芽的多少而将种姜折成小块,然后按行株距各45~50cm穴栽,深10~15cm,每穴1块,芽头向上,同行芽的朝向一致,栽后盖草木灰和细土,每亩用种量100~125kg。 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用人畜粪水追施2~3次。植株封行后不施肥,适当培土。病号有腐烂病,需在催芽前用1.1.120波尔多液浸种消毒,发病期及时拔除病株,并用鲜石灰粉消毒。地老虎、蝼蛄等虫害,可用90%敌百虫毒饵诱杀。 采集 夏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药材主产于四川、广东、山东、陕西。 鉴别 生姜呈扁平不规则块状,有指状分枝,长4~10cm,厚1~2cm;表面淡黄棕色,有光泽,具明显的环节,分枝顶有凹陷的茎痕或芽痕。 质脆,折断时有汁液渗出,纤维性较强,断面淡黄色,内皮层不明显。气芳香,味辛辣。以块大、丰满、质嫩者为佳。 干姜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上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硬,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显粉性和颗粒性,内皮层环明显,散有多数维管束斑点及黄色油点。 气香,味辛辣。去皮子姜表面平坦,淡黄白色。 以质坚实、断面黄白色、粉性足、气味浓者为佳。 加工炮制 常用炮制品有生姜片、姜皮和煨姜。 ❶ 生姜片 取鲜姜,除去杂质,洗净,用时切片。 ❸ 煨姜 取生姜块,置无烟炉火上,烤至半熟或用草纸包裹生姜数层,浸湿后置炉台上或热火灰中,煨至纸变焦黄,姜半熟为度,取出,除去纸,切薄片。 贮藏 生姜埋砂中,置阴凉处。 姜皮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含挥发油0.25%~0.3%,主要成分为:姜萜酮(Zingiberone)、姜酮(Zingerone)即姜油酮、姜酚(Gingerol)即姜辣素或生姜醇、姜烯(Zingiberene)、姜烯酮(Shogaol)(曾误名生姜醇)、6-姜酚、10-姜酚、姜醇(Zingiberol)、6-姜醇(6-Shogaol)为姜酚的分解产物,姜酮和姜烯酮亦为姜酚的分解产物。 还含桉油精(Cineo1)、莰烯、柠檬醛、芳樟醇、龙脑、水芹烯等[1,2],又含山柰酚、槲皮素及原花色素甙类等[3,4]。余项参见“干姜”项下。 参考文献 [1] 浙江中医药 1979;(5):180 [2]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6;8(1):24,1987;9(3):32 [3] 药学杂志(日) 1965;85:845 [4] Biochem Syst Ecol 1977;5(3):221。 【药理】: ❶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生姜是一种祛风药,对消化道有轻度刺激作用,可使肠张力、节律及蠕动增加,或继之以降低,可用于因胀气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肠绞痛[1]。 姜辣素(姜酚)和姜烯酮是在姜干燥过程中从姜辣素脱水生成的产物,混合物对肠管及子宫平滑肌有明显的松弛作用[2]。对装有隔离小胃及食道瘘的犬,用50%生姜煎剂置于口腔中,可对胃酸及胃液的分泌呈双相作用,最初数小时内为抑制,后则继以较长时间的兴奋;向胃内ig25%煎剂200ml,则呈兴奋作用[3]。 隔离小胃犬,空腹时给予0.1、0.5及1g的生姜,能使胃液分泌增多,游离酸分泌增加,但胃蛋白酶对蛋白的消化作用则降低,脂肪分解酶的作用加强[4]。10%煎剂对大鼠因ig0.6N盐酸或束缚不动同时给予水浸招致的胃粘膜损伤,有保护作用,作用机理可能与生姜刺激胃粘膜合成及释放具有保护细胞作用的内源性PG有关,如用消炎痛阻断PG的合成,生姜的保护作用即消失[5]。 犬ig生姜浸膏能抑制末梢性催吐药硫酸铜的催吐作用,对中枢性催吐药阿扑吗啡及洋地黄引起的呕吐均无作用,故认为生姜有末梢性镇吐作用[4,6]。10%~50%(更低浓度无效)的姜汁30ml有镇吐效果[7]。 镇吐的有效成分为姜酮及姜烯酮的混合物,而姜醇、姜烯则无效[8]。 姜酮给大鼠注射100~150mg/kg有降温、麻醉作用[11]。 生姜水提取物也能较轻微抑制PGl2的合成[13]。生姜的醇提取液对麻醉猫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并可直接兴奋心脏[14]。 正常人口嚼生姜1g(不咽下)可使收缩压平均升高1.49kPa(11.2mmHg),舒张压平均升高1.86kPa(14mmHg),对脉率无明显影响[15]。姜酚iv于犬,先兴奋迷走神经而降压,接著血压升高(末梢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兴奋),最后血压又持续下降[16]。 ❹ 保肝利胆作用 生姜油能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由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大鼠肝损伤所出现的生化指标的变化[17]。生姜挥发油中所含姜酮、姜醇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并有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等多方面作用[18]。 生姜丙酮提取液(含6-及10-姜酚)对大鼠十二脂肠给药,3h后出现利胆作用,胆汁分泌显著增加[19]。 鲜姜注射液对大鼠蛋清性及甲醛性足肿也有抗炎作用[10]。姜酮、姜烯酮在试管中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有抑菌作用[20]。 生姜水浸剂在试管内对阴道滴虫,有杀灭作用[21]。所含柠檬醛也具有杀、驱昆虫[22]及抑菌作用[23]。 毒性 生姜油1.0ml相当1433.0g生姜,小鼠ip LD50为1.23±0.11ml/kg,ig为3.45±0,28ml/kg[9]。 参考文献 [1] A Manual of Pharmacology 8ed:W.B.Saunders Company,1957:202 [2] 台湾药学杂志 1979;31(1):46 [3] 河南医学院学报 1964;(18):1 [4]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44;88:2211,2212 [5] 中草药 1986;17(2):43 [6] 天津医药杂志 1960;2(2):131 [7] 日本药理学杂志 1959;49(3):73 [8]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57;129:400 [9] 中草药 1988;19(9):23 [10] 沪州医学院学报 1979;(3):1 [11] CA 1980;93:107187p [12]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7;9(3):32 [13]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6;8(4):54 [14] CA 1964;61:6047e [15] 中医杂志 1960:(6):47 [16]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3;5(3):49 [17] 中成药 1989;11(8):25 [18] 药学杂志(日) 1984;104(4):394 [19]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6;8(1):24 [20] 浙江中医药 1979;(5):180 [21] 中华妇产科杂志 1956;4(4):395 [22] CA 1976;84:160624u [23] CA 1980;92:52723g。【药性】: 性味 辛,微温。 ❶ 《别录》:“辛,微温。” 归经 肺、胃、脾经。 ❶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心、脾、胃四经。” 功效 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 主治 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咳喘痰饮,腹胀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 ❶ 《本经》:“去臭气,通神明。” 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壅隔,冷热气。” ” 解菌蕈诸物毒。” ⑾《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 ⑿《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 ⒀《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 ⒁《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 ⒂《中草药学》:“感冒风寒,腹部冷痛,胃寒呕吐,肺寒久嗽,小儿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捣汁。外用:捣敷,擦患处或炒热熨。 使用注意 阴虚内热者忌用。 ❶ 《纲目》:“食姜久,积热患目。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甚速。 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 配伍应用 ❶ 配苏叶、芫荽,治风寒感冒。 ❷ 配黄芩、黄连,治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肠鸣下利等症。 ❹ 配茶叶,治寒热症,赤白痢。 ❽ 配大枣,治胃脘不舒,恶心呕吐。 方选和验方 ❶ 生姜泻心汤(《伤寒论》)治伤寒汗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切)12g,甘草(炙)9g,人参9g,干姜3g,黄芩9g,半夏9g,黄连3g,大枣(擘)12枚。上8味,水煎1日3服。 分4服,日3夜1服,止后停服。 共熬成膏,早晚滚汤服数匙。 ” ” ” ⑾生姜泻心汤(江西中医药 1980;(4))治急性胃肠炎:生姜10g,干姜6g,法夏16g,大枣4枚,西党10g,甘草6g,黄芩12g,黄连10g,葛根15g。苡仁米15g。 水煎服。 ⑿江西中医药 1990;(2)治急性附睾炎:取肥大老姜,洗净切片(厚约0.2cm),每次以6~10片,贴敷患侧阴囊部,以纱布盖之,每日更换1~2次。 ⒀生姜泻心汤(辽宁中医杂志 1985;(10))治幽门梗阻:生姜25g,炙甘草15g,人参10g(或党参25g),千姜、黄连、黄芩各10g,半夏12g,大枣20g。1剂煎两次,分4次服,每6小时1次。 单方应用 ❶ 晋矾散(《海上方》)治牙齿疼痛,日夜呻吟:老生姜切片,安瓦上,用炭火,却将白矾掺姜上,候焦为末,擦疼处。 食疗 ❶ 大艾生姜煲鸡蛋(《饮食疗法》)治月经不调,腰酸痹痛,闭经,月经量多,经痛:生姜15g,艾叶10g,鸡蛋(连壳)。 加水煮熟,后去壳取蛋,放入再煮,煲好后,饮汁吃蛋。 冬天每日1次,早餐食用。 ❼ 甘蔗姜汁饮(《食物与治病》)治胃气不和,上逆而作呕哕,胸中烦闷而频吐痰涎:生姜10g,甘蔗1段。 甘蔗去皮压汁,生姜压汁,共倒入杯内即成,1次饮之。 ⑾姜茶(《世医得效方》)治外感风寒,腹部冷痛;并防治血管硬化:生姜、茶叶各等份。每服6g,1日2次,泡茶饮。 。【医药家论述】: ❶ 李杲:“孙真人云,姜为呕家之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俗言:上床萝卜下床姜,姜能开胃,萝卜消食也。 ” 心气通,则一身之气正而邪气不能客,故曰去秽恶,通神明。丹溪云,留皮则冷,去皮则热,非皮之性本冷也,盖留皮则行表而热去,去皮则守中热存耳。 ” 其利溥矣。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按方广《心法附馀》云,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与童便服,立可解散,盖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 ” 大小柴胡汤用之者,以其为少阳本经之药也。吴茱萸汤用之者,以其安阳明之气,阳明之气以下行为顺,而呕自止矣。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