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犀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犀角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低密(《纲目》),乌犀角(《证治准绳》),香犀角(《现代实用中药》)。 基源 犀科犀属动物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犀等的角;非洲产黑犀、白犀的角亦做犀角入药。 原动物 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 Linnaeus,又名独角犀(《纲目》)。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 Desmarest,又名小独角犀(《中药大辞典》)。苏门犀Rhinoceros surnatrensiis(Fischer),又名双角犀(《中药大辞典》)。 黑犀Rhinoceros bicornis L,白犀Rhinoceros simus Burchell 历史 本品首载于《本经》,《纲目》载于第五十一卷。颂曰:“犀似水牛,猪首、大腹、卑脚。脚似象,有三蹄。黑色……有一角、二角、三角者”。 时珍曰:“有山犀、水犀、兕犀三种,又有毛犀似之。山犀居山林,人多得之;水犀出入水中,最为难得。并有二角,鼻角长而额角短。”综上所述可知古代多种犀入药。 形态 印度犀体格粗壮庞大,体重仅次于大象、河马,身长约3.2~3.5m,肩高达1.8m。头大,颈短,耳长,眼小,鼻孔大。 皮肤坚厚,除耳与尾外,完全无毛。 在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呈楯状,皮肤表面有很多疣状凸起,皮呈黑灰色,略带紫色。雌雄兽鼻端都有一角,黑色,圆锥状,粗而不长,普通长约30~40cm。四肢粗壮,均3趾。(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423页.5054条图) 生境与分布 生活于亚热带的潮湿、茂密的丛莽草原。分布于尼泊尔及印度北部。 爪哇犀 形状与印度犀相似而较小。 皮肤也有厚褶,但背部的3条褶上下完全连接。本种仅雄兽有角,生于鼻端,角较小,长仅25cm左右。(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423页)生活于热带密林中。 分布于爪哇。 苏门犀 体型最小,身长约2.4~2.5m。身上多毛,呈褐色或黑色,皮粗而厚。雌雄兽鼻上皆有双角,前角长,后角短,纵列而生。 上唇不突出。(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423页)生活习性与上种相同。分布于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婆罗洲等地。 。【生药】:采集 开枪射杀或陷阱捕获后杀死,将犀角割下即可。 犀角为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犀的角,主产于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广角为黑犀、白犀的角,主产于非洲。 鉴别 犀角圆锥形,自底部向上渐细,稍弯曲,长短不等,大者长达30cm;表面乌黑色,下部色较浅呈灰褐色。 底部周边有马牙状锯齿,称“马牙边”,高约3cm,表面凹凸不平。 马牙边向上之中部有纵纹及去净的坚硬直刺,习称“刚毛”,有时并有裂纹;中部向上渐光滑,角尖端钝圆发亮,并可见鬃眼状圆点。角前面有一纵长凹沟,沟长9~15cm,深约3cm,习称“天沟”,其下相对的底盘上有一突出的高岗,岗长6~7cm,高2~4cm,称“地岗”。 底盘较大,长圆形,前窄后宽,形如龟背,长13~20cm,宽11~14cm,灰黑色或棕黑色,向外逐渐变浅,呈灰棕色或灰黄色,底面凹入3~6cm,习称“窝子”,并有满鬃眼状圆点,习称“沙底”。角质坚硬,但从纵面劈开,均系顺丝,无绞丝。镑片灰白色,有芝麻花点或短线纹。气微清香而不腥,味微咸。 以色乌黑发亮、完整无裂纹、沙底色灰黑鬃眼大、气清香者为佳。底盘色灰黑、特征不完全或不明显者质较次。 广角形长大,长可达60cm左右,自底部向上渐细,中部较圆,上部稍弯,尖端细而稍扁;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黄色,商品多漆成光亮的乌黑色。底盘圆形,窝子较浅,无天沟地岗及马牙边。有腥气。 小犀角亦称“蘑菇头”,为犀牛顶上的小角。 长3~13cm,色乌黑光亮,下半部色较浅,多有纵裂纹。顶端圆形似小馒头,底盘圆形,直径3~9cm,窝子浅,沙底较细。纵部面丝较粗,显顺纹,无绞丝,多灰黑色,镑片多弯曲。味称浊。 贮藏 密闭,置阴凉干燥处。。【化学】: 主含角蛋白(Keratin)。 此外还含其他蛋白质、肽类及游离氨基酸、胍衍生物(Gusnidine derivatives)、甾醇类。角蛋白的组成氨基酸中,胱氨酸占8.7%,3种碱性氨基酸:组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其分子数比值为1∶5∶12。 参考文献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424 。【药理】:❶ 对心血管的影响 犀角水煎剂对正常及衰弱的离体蟾蜍、兔心脏及蟾蜍在位心脏均有强心作用,犀角对犬、家兔的血压先上升,后下降,然后持续上升,此种血压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心脏和血管的综合作用,对蟾蜍下肢灌流先表现短暂的收缩而后扩张。 ❷ 解热作用 犀角与广角对大肠杆菌发热之家兔无解热作用,水牛角混悬剂及水牛角注射液对牛乳发热之家兔亦无明显解热作用。 在体内、体外对葡萄球菌均无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424。【药性】: 性味 酸、咸,寒。 ❶ 《本经》:“味苦,寒。” 归经 入心、肝经。 ❶ 《本草蒙筌》:“入阳明。” 功效 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安神安惊。 主治 湿热病热入营血,壮热不退,神昏谵语,烦躁惊狂,斑疹紫暗,吐血,衄血、痈肿疮毒。 ❶ 《本经》:“治百毒、瘴气。杀钩吻、鸩羽、蛇毒。 ” ” 用法用量 内服:磨汁或研末,1~2g;煎汤1.5~6g;或入丸、散。 外用:磨汁涂。 使用注意 ❶ 《雷公炮炙论》:“妇人有妊勿服,能消胎气。” 方选和验方 ❶ 犀角地黄汤(《千金方》)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 消瘀血:犀角30g,生地黄240g,芍药120g,牡丹皮60g。上4味,细切,以水900ml,煮取300ml,分3服。 ❷ 清宫汤(《温病条辨》)治太阳温病,神昏谵语者:犀角尖6g(冲磨),元参心9g,莲子心1.5g,竹叶卷心6g,连翘心6g,连心麦冬9g。水煎服。” 每服抄9g,水100ml,煎至70ml,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❻ 犀角膏(《圣济总录》)治赤眼肿痛:犀角末15g,秦艽(去苗,土)60g,黄连(去须)、滑石(碎)、马牙硝各30g,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出油)15g。上6味,捣研为末,和匀,以沙糖水一处入药熬成膏,每用皂子大,沸汤化洗之。 如无粪清,可加入人中黄120g研丸。 上3味,捣筛,蜜丸和弹子大。每服1丸,水200ml,煎取100ml,去滓温服之。 单方应用 《千金方》:“治瘭疽:饮犀角汁。”。 【医药家论述】: ❶ 张璐《本经逢原》:“犀角,治吐血,衄血,大小便血,犀角地黄汤为专药。若患久气虚,又为切禁,以其能耗散血气也。痘疮之血热毒盛者,尤为必需;然在六、七月灌浆之时,又为切禁,以其能化脓为水也;而结痂后余毒痈肿,则又不忌;惟气虚毒盛之痘,切不可犯。 ”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风邪热毒,必先干之,故犀角能疗诸血及惊狂斑痘之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