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牡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牡蒿 【概况】: 异名 齐头蒿(唐《新修本草》),水辣菜(《救荒本草》),土柴胡(《陆川本草》),猴掌草(《江西民间草药》),菊叶柴胡(《广西中草药》),流尿蒿(《四川中药志》),臭艾(《闽东本草》),熊掌草(《江苏药材志》),鹅草药(《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脚板蒿(《湖南民间药物资料》),胃痛灵(瑶族名)。 基源 为菊科蒿属植物牡蒿的全草。 原植物 牡蒿Artemisia japonica Thunb. 历史 牡蒿首载《别录》,列下品;《唐本草》:“牡蒿,齐头蒿也,所在有之,叶似防风,细薄无光泽。”《纲目》:“齐头蒿,三,四月生苗,其叶扁而本狭,末奓有秃岐……秋开细黄花,结实大如车前,而内子微不可见,故人以为无子也。”据上描述及附图,并与现今商品药材对照。古今药用牡蒿,皆为本品。 形态 多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气。 根茎短,直径3~8mm,常有若干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50~130cm,紫褐色,初时被微柔毛,后无毛。 基生叶及茎下部叶有短柄,叶片倒卵形,长4~7cm,宽2~3cm,自叶片上端斜向基部羽状深裂或半裂,花期凋落;茎中部叶近于无柄,叶片匙形,上端有3~5斜向基部的浅裂片,常有线形假托叶;苞片叶长椭圆形至线状披针形,不分裂。头状花序多数,卵球形,直径1.5~2.5mm近无梗,基部有线形小苞叶,于茎顶组成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较小,长卵形或宽卵形,背面无毛;雌花3~8朵,花冠狭圆锥状,2~3齿裂,花柱伸出花冠外;两性花5~10朵,不孕;花冠管状,花药线形,顶端附属物尖,退化子房不明显。瘦果小,倒卵形。花期8~9月,果期9~11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527页.图6467) 生境与分布 生于丘陵山坡疏林下或路旁灌丛中。除黑龙江、吉林、青海和新疆外,几遍布全中国。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各国也有分布。 。 【生药】: 栽培 牡蒿适应性较强。 宜在土层深层,肥沃而向阳的土地种植。用种子繁殖,在3~4月播种,按行株距50×33cm点播,深3~4cm,每亩用种量250g左右。出苗后,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每穴留苗2~3株。 4~7月追肥2~3次,用人畜粪水追施。栽后每年结合中耕除草与收获进行追肥。一般栽后3~4年,需翻蔸另种。 采集 夏、秋季采收全草,晒干。药材主产于江苏、四川。 本品在上海、江苏、四川等地均作青蒿用。 鉴别 茎圆柱形,直径1~3mm,表面黑棕或棕色,质坚硬,折断面呈纤维状,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 残留的叶片黄绿色至棕黑色,多破碎不全,皱缩卷曲,质脆易脱。花序黄绿色,苞片内可见长椭圆形褐色种子数枝。 气香,味微苦。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含挥发油,成分有蒿醇,β-波旁老鹳草烯、 参考文献 [1] CA 1970;73∶35543 [2]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80 【药理】: 煎剂1:800对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1],乙醇或丙酮提取物有抗红色毛癣菌的作用[2]。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 1137 [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1127 【药性】: 性味 苦、微甘,寒。 ❶ 《别录》:“苦,温。” 功效 清热,解表,凉血,杀虫。 主治 感冒发热,劳伤咳嗽,潮热,中暑,疟疾,高血压病,口疮,疥癣,湿疹。 ❶ 《别录》:“充肌肤,益气,令人暴肥。” ” ”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或捣汁。 外用:煎水洗。。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浙江药用植物志》:“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牡蒿、侧柏叶各30g,鲜麻根90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简明中医辞典》:“治感冒发热,小儿疳热,潮热:牡蒿4.5~9g。水煎服。” 食疗 《闽东本草》:“治妇人血崩:牡蒿30g,母鸡1只,炖熟后去渣,食鸡肉与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