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5_394首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5_394首章

【首章】

天命之謂性。
是乃不雜陰陽單指理之性也,故程子‘性即理’之訓,朱子以為‘自古無人敢如此道’。
理、氣、性。*
理是與氣對稱之名也,性是指人稟受之名也,故‘性’字从心从生,是乃形氣以後稱謂也。是故從古聖賢説‘性’字,多從形氣而言。然‘性’字本旨則理,而非氣也。以此聖賢又或捨卻氣,專指理言性,此篇所謂‘天命之性’,即專指理而言者。所謂‘降衷’、‘秉彝’,夫子所謂‘性與天道’,孟子所謂‘仁義之心’,程子所謂‘自有之中’,横渠所謂‘萬物一原’,康節所謂‘道之形體’者,與此天命之性同為本然,單指之性不可以雜氣質言也。若曰於此非無氣質,而聖賢特專指理而言之云爾,則可也。而塘老則恐前後聖賢不知理之在氣,乃遺卻氣而不説,豈不未安?其言曰‘性者,即在氣之理’,而謂‘以此可補程子説之未備’云云。夫理之在氣,與‘性’字之从心从生,誰不知之?雖告子之屬亦皆略綽見得,故遂至於認氣為性。蓋性雖不離氣質,而其純粹本善之體不相雜焉。故前古聖賢當一世不識性善之時,必拈出是理而以曉人。缺。其昧性之在氣而遺卻不言也。夫以塘老之博學達識,不免意有所偏,見有未周,乃於前人單言理處必欲兼氣言之,詎不大可惜哉!或曰:天命之性,子思既單指理而言,則章句乃曰‘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理亦賦焉’者,何也?曰:天命與氣質本相滚同,如太極之雖不雜陰陽,而亦不離乎陰陽也。且夫訓釋之體雖於其單言者,不可不具言其所以稟得者,故其言自不得不然。且此下將釋‘修道之教’,故又不可不先言氣質所生之由矣。然章句釋‘命’字下即言人物‘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云爾,則此性之為萬物一原可見矣。而塘老乃曰:‘健順五常,人則具而物則不能具,此皆所不敢知也。’愚則曰:‘人物氣稟不同,性有偏全,而若健順五常,則全亦健順五常,偏亦健順五常。健順五常一有不具,則不可謂之天命之性也。況子思所言,既剔出理一邊言之者,則尤不可以人物同異論也。’
性道雖同,氣稟或異。
塘老以為性道,人與人同,物與物同,而因氣稟有過不及之差。若言人與物皆同,則人物所不同豈只過不及之差乎云云。不記其文字,而語意似如此。竊恐未然。此蓋承上性道而言人與物‘性道雖同’而氣稟各異,故於其所當行之道各有過不及之差云爾。非謂‘人與人同,物與物同’,又非謂人與物所行只有過不及之差也。章句所云‘性道雖同,氣稟或異’,不為一直説看,而添卻‘人與人同,物與物同’等説,則不知朱子之意果如是,而晦翁有知,亦能莞爾一笑否?若或不然,則恐未安甚矣。或問曰‘天命之性,率性之道,皆理之自然,而人物之所同得’,此皆塘老之所熟見者。而今其説如此,豈所謂先入為重而然歟?
天地之元亨利貞,猶人物之仁義禮智。
非元亨利貞,天地不能生物;非仁義禮智,人物無以為性。故四時五行、庶類萬化之生,莫不由於元亨利貞。此缺。四端五典、萬物萬事之理,無不統於仁義禮智。然則五常為一性綱理之大者,而萬理皆統於其間,推此可知也。栗谷先生曰:‘五常之外無他性,七情之外無他情,物皆有五常。’塘老固不以為然。而物亦有七情,塘老亦必言之。天下焉有不本於五常之七情乎?塘老又謂:‘五行之理固千萬,而物亦既稟五行之氣,氣之所在,理亦賦焉,則物豈不稟五行之理?而但五常是五行之理之粹然者,則何可謂物之皆得耶?’不記其文字,而語意如此。此亦恐未然。夫五行之理雖千百其條,皆屬於五常,其粹然者,固可以明知其自五常出來;雖其未粹然者,何莫非原於五常?而末流之乃謬誤。缺。如禽獸之子母相愛、雌雄相將、長少相從,皆可見其原於五常矣。虎狼之搏噬、馬牛之踶觸,禽犢之只愛而無教、牝牡之只親而無别,則可見其五常末流之差矣。故虎狼之仁、蜂蟻之義、豺獺之禮、雎鳩之智,執其一端,可推其餘之四常皆稟。而但其形氣所拘,偏勝只現一端,全體則為其所蔽不得通貫,非天只以其一端與之而他理無與焉。蓋理之渾然一體,非片片零碎底物故也。朱子所謂‘有是氣則有是理,無是氣則無是理’者,亦以其發見偏全,而非指其渾然一體言也。
健順五常*
塘老之言曰‘太極,超形器而稱之;健順五常,因氣質而立名。無陰陽五行之前,説健順五常如此怪語,曾未見於經傳’云云。此不察健順五常名雖立於乘氣之後,而體實具於一理之中也。且以其為主宰,則先有理而後有氣。陰陽五行之前,先有陰陽五行之理,亦可知矣。健順五常若以塘老之言,看作乘氣流行之理,則其為未安尤當如何。
氣稟*
塘老又以為‘人之氣稟一定於有生之後,雖未發之後,其美惡自在,為發後淑慝之種子,是故未發之性必於此單指可謂之中。若兼指其氣則千萬不齊,惟其不用事,故不能害其性’云云。文不的記,語意如此。塘老此見,竊以為大段未安。雖人生氣稟雖已一定,若未發之時則心之全體湛然虚明,性在其中亭亭當當,理氣同實,心性一致,則於何討得其‘美惡’謂是‘淑慝之種子’乎?且理氣,其源固缺。已,則未發當論於理氣同源處,而不當論於理氣相雜之時。此則以塘老之學豈未嘗覰破乎?清濁粹駁雖曰氣質本色,而始現於用事之後;其用事之前,一於湛虚而已,恐無以見其‘千萬不齊’。今以為特以‘不用事,不能害其性’云爾,則東邊是理,西邊是氣,不純一甚矣。或上層是理,下層是氣,不潔浄大矣。水之盛器,挾以汙濁;人之坐席,籍以糞穢,則雖曰水自水,器自器,人自人,席自席,恐未敢保其汙濁糞穢之不累水與人也。大本之性在於心未發、氣未動之時者,何以異於此乎?且單指、兼指云者,本就心性理氣統合處,或單指理為本然之性,兼指氣為氣質之性,是乃以人之所見所言而言之,非理氣實有可單指可兼指之時耳。今塘老之言如此,夫所謂未發境界,何以隨人單指、兼指或中或不齊於霎時間耶?此皆反覆思量,終不敢曉者也。且‘不用事’三字,愚則謂如‘權臣用事’之‘用事’,以不好底看。塘老則看作未發用之意,以好底看。故塘老則以清濁粹駁屬諸未發之前,以為、為歸之用事之後。愚則以為未發之前,只湛一虚明,氣與理一,其濁駁者不敢現其本色,而雖清與粹者,鬼神有不得窺其際矣。及其氣機一動,清粹者固清粹,而濁駁者亦始用事,千姦萬慝,有萬不齊矣。且氣質之性,雖以理在氣中謂之性,而前古論氣質之性,每就心之發用後言。先儒之言,可考者多矣。或曰:朱子以人生而静為未發,而曰氣質之性亦在其中,此言何為也?塘老之見豈無所受者歟?曰:此固塘老之屢為援引者也。愚意竊謂此乃先生汎指此理之墮在形器後,理氣不相離者而言也。與明道所謂‘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説’,‘纔説性時已不是性’。缺。意也。豈如塘老之言未發之中,清濁粹駁,萬有不齊,必單指理而後可謂之中云耶?朱子嘗答勉齋之問曰:‘未發之前,氣不用事,所以有善而無惡。’此與塘老所云‘未發之前,美惡自在’者已不同矣。大凡未發,雖聖凡同有者,而氣質濁惡則不能保有未發境界,蓋常人不昏昧則便故縱,此其氣質用事而然也。雖未應事時,此乃動之餘,不可謂未發也。比如水被風吹泥渾之後,風雖止,其渾濁自在焉。然雖霎時刻若有未發境界,則其炯然不昏,肅然不亂,與聖人無異,惟其旋即失之,故不可謂未發之保有也。此乃不能立大本而然也。若矯變其氣質,又使戒懼工夫須臾不間斷,則庶幾如聖人之未發矣。
戒懼、慎獨。
先輩多以為戒懼統動静説,慎獨專以動説。慎獨專以動説,固然矣。戒懼未必兼動静説,此因‘戒懼’章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之言,以為自所睹所聞之時以至無所睹聞處而‘常存敬畏’,此其‘統動静説’云云。而章句之意未必如此。蓋將言道之‘無時不然’,‘雖不見聞,亦不敢忽’之意,故乃曰‘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至於此時,亦必如此云云。此乃專為戒謹、不睹聞底工夫而言。既曰‘常存’云云,則所睹聞之時亦在其中,雖可推知,而其所謂‘常存’字,正所以釋‘不可須臾離’之意,為戒慎不睹聞之張本。以故下段‘致中和’條,只舉自戒懼、自謹獨,而對言未發、已發。或問説亦然,則於此恐不必致疑也。
章句‘自戒懼〔而〕約之止以至於至(精)〔静〕之中’云云。
小注以‘戒懼’為慎,畏於外之不睹聞,以至於‘寂然不動’,‘至静之内無(所)〔少〕偏倚’云云。我東先賢亦或以自睹聞處而戒懼,以至於不睹聞,至静之中無所偏倚,此乃致中工夫云云。其語意如此。二説竊恐皆未然。愚見以為不睹不聞之處,即所謂寂然不動之時,即所謂至静之中。喜怒哀樂方其未發,渾然在中,故曰不睹不聞,曰寂然不動,曰至静之中。此三者非有二也。但不睹不聞與寂然不動,以未發實狀與氣象而言;至静之中,以未發境界而言。戒懼是未發時工夫也。經學者用工,有至不至,故章句乃下‘自’字,而‘至’字非未發實有,是數三層分數也。
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吾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
心以主宰言,氣以發用言。
修道之教亦在其中。
此與或問所謂‘教由我而立’旨義似不同。章句之旨,陳氏已言之。蓋或問之意,是謂學者反身以得乎天命、率性、修道之説,致之學問持守之功力,則天命率性之道昭然者日用,而修道之教又將由我身而立也。恐二義不同。或曰:章句、或問所言一義,不必異看,當更詳之。
‘一篇之體要’云云。
體要以全體大要而言,非必如書經‘辭尚體要’之‘體要’也。

☚ 15_393題辭   15_395第二章 ☛
0000411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