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浸酸和去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浸酸和去酸 (一)浸酸 1.浸酸的目的 (1)调节软化裸皮的pH值使之适合于鞣制。 (2)浸酸防腐,用于保存裸皮,如绵羊浸酸皮。 (3)在酸用量大,作用时间较长的情况下,能使胶原纤维结构进一步松散,提高成革的柔软性和延伸性。 (4)浸酸时可以达到某些特殊作用: ❶ 加入酸性酶,提高成革的柔软性、丰满性和延伸性。 ❷ 加入有机酸在铬鞣时能起蒙囿作用。 ❸ 加入醛类鞣剂、铝鞣剂能起预鞣作用。 ❹ 加入树脂鞣剂,提高粒面和边腹部的紧密性,减少部位差。 ❺ 加入少量耐电解质加脂剂,起预加脂作用,使粒面平细,铬鞣剂分布较均匀,蓝湿革易回软,提高耐撕强度。 ❻ 加入吸铬性能强的助剂,增强裸皮吸收铬的能力,明显降低废铬鞣液中铬含量,减少铬对环境的污染。 2.浸酸用酸的种类及其性质和用途 表2-18 浸酸用酸的种类及其性质和用途 3.浸酸方法 表2-19 浸酸方法 4.技术控制要求及注意事项 技术控制要求: (1)浸酸程度的要求 鞋面革浸酸结束时pH值2.8~3.2 服装革浸酸结束时pH值2.5~2.7(一浴铬鞣法) 2.0(变型二浴铬鞣法) 3.2~3.5(大浸酸-去酸铬鞣法) 浸酸终点通常用指示剂检查: 甲基橙 3.1~4.4(红-橙黄) 溴酚蓝 3.0~4.6(黄-蓝) 鞋面革要求浸酸留一线黄心,约1/3~1/4(溴酚蓝指示剂检查臀部切口) 服装革、软革类,以及片、削蓝湿革工艺,要求浸酸浸透,臀部切口全红(用甲基橙指示剂检查) (2)裸皮粒面洁白,柔软,手摸发涩,用手捏有一定的塑性。浸酸浸透的臀部切口呈乳白色。 注意事项: (1)严格控制液比,一般为0.5~0.8。 (2)浸酸通常在常温下进行,当温度在25℃以下,裸皮浸酸24h,皮质溶解很小;当温度超过30℃,皮质溶解成倍增加;当温度超过38℃,浸酸24h,皮质溶解量大于10%。因此,在夏天气温较高时,浸酸时应考虑加冰降温。 (3)浸酸操作程序是: ❶ 调节好液比。 ❷ 加食盐转10min,用波美比重计测定食盐溶液浓度为7~8°Bé(最小食盐浓度6°Bé,通常的安全值为7~8°Bé)。 ❸ 加有机酸,如甲酸(1∶5稀释),要求稀释后的有机酸溶液的温度降低到25℃以下,才能加入转鼓。 ❹ 加无机酸,如硫酸(1∶10稀释),要求稀释后的无机酸溶液的温度降低到25℃以下,才能加入转鼓。加酸时必须在转鼓转动情况下才能进行,加酸时应缓慢加入或分次加入。稀释酸时,应将酸加入水中。稀释酸和加酸时应戴橡胶手套,注意防止酸液溅入眼睛。 ❺ 到达浸酸终点,立即检查裸皮浸酸程度、浸酸液pH值及浸酸液温度。 特别注意:浸酸时应先加食盐转动5~10min后再加入稀释后的酸液。如果忘记加食盐或食盐在浸酸液中浓度不够,浸酸裸皮会产生酸膨胀,俗称“酸肿”。酸肿的裸皮透明、发亮,有弹性。如果发生此现象,首先测定浸酸液的食盐浓度,如果食盐浓度小于6°Bé,说明浸酸时忘记加食盐或食盐用量不足,必须补加,消除膨胀。但发生过酸肿的裸皮,其成革强度会降低,因此,在制革生产中要注意避免发生酸肿。 ❻ 对每批进厂的酸液,必须化验,检测其浓度,以便浸酸时调节酸用量,准确控制浸酸液pH值。 ❼ 浸酸皮不能接触水,否则容易产生酸膨胀。 (二)去酸 1.去酸的目的 有些软革,如服装革和手套革,要求手感十分柔软,常采用大浸酸进一步松散胶原纤维结构,提高成革的柔软性、丰满度和延伸性。大浸酸结束后,浸酸液pH值一般为2~2.5,在这样低的pH值下铬鞣,势必延长提碱和鞣制时间,增加提碱剂用量。为了正常进行铬鞣,在大浸酸结束后提高浸酸液pH值到3.2~3.5。 2.去酸方法 猪皮服装革、手套革去酸方法如下: 倒去浸酸废液2/3 加入大苏打 2.5% 小苏打 0.5%,转40min,检查pH值3.2~3.5,然后铬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