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 著名史学家。曾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华西大学、浙江大学、齐鲁大学讲师和教授。后去香港。1967年迁台定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秦汉史》、《中国思想史》等。 字:宾四 号:未学斋主 笔名:未学斋主、公沙、孤云、梁隐、藏云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记会刊 | 钱 穆 |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3年1月版328 页 |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从钱穆的早期著作看他的“学者本色” 钱穆辞职与中文大学 | 钱 穆 楚 尔 卜少夫 | 岳麓书社1986年7月版322页 文汇报1962年11月2日 *联合报1964年7月22日 |
钱穆先生二三事 钱穆谈他的生活读书和治学 钱穆在台北过着朴实的生活 忆钱宾四先生 北大与北大人——钱穆先生 钱穆先生治学的经过及其成就 新亚书院院长钱穆先生 钱穆和考据学 | 宣建人 黄肇珩 一 泉 徐铸成 朱海涛 牟润孙 牟润孙 白寿彝 | *中华日报1967年6月19日 *新闻报1967年7月26日 团结报1984年3月24日 团结报1984年5月19日 东方杂志1944年40卷3期 *教育与文化1955年7卷7期 *中国一周1955年260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1年2期,学步集第 271页 | 我和新亚书院 | 钱 穆口述 吕天 行记 | *新时代1962年2卷4期 | 史学大师钱穆 | 黄肇珩 | *自由谈1969年20卷6期,*当代人物一 席话第59页 | 我和陈通伯先生 八十忆双亲(上、下) 钱穆教授——毕生研究中国史学 今日朱子——钱穆先生及其著述 钱穆及其《文史书目举要》 钱穆大师自学成名 钱 穆 钱 穆(1895— ) | 钱 穆 钱 穆 智 宁 李家祺 吴 棠 程榕宁 吴相湘 江云遐 | *传记文学1970年17卷4期 *大成1974年11、12期 *海外文摘1976年318期 *书评书目1977年46期 江苏图书馆学报1984年2期 *东方杂志1984年17卷7—9期 *民国百人传第4册第189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12册第173页 |
钱穆钱穆与中国文化 钱穆评传 未名湖与钱穆 我的导师钱穆先生 钱伟长畅谈钱穆先生轶事 钱穆和《国史大纲》 怀念钱宾四先生 钱宾四先生学术著述编年 钱穆在港台的学术生活 忆蒙文通与汤用彤 | 余英时 郭齐勇 汪学群 罗义俊 吴 棠 全 灵 张志哲 诸祖耿 罗义俊 罗义俊 钱 穆著 蒙绍鲁 摘编 |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315页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329页 上海政协报1986年6月6日 团结报1987年5月16日 团结报1987年6月20、27日 文史哲1986年2期 文教资料1986年3期 文教资料1986年3期 文教资料1986年3期 文教资料1986年3期 | 钱穆先生传略 论钱穆先生的史学对象论——钱穆先生史学方 法论探索之一 | 罗义俊 罗义俊 | 晋阳学刊1986年4期 史林1987年1期 | 钱穆及其文化学研究 钱穆及其“传统文化立国论” 钱穆与中国史学 忆父亲钱穆骨肉聚散与生前死后 钱穆政治思想研究 论钱穆的史学思想 二三十年代清学史整理中钱穆与梁启超胡适的 学术思想交涉——以戴震研究为例 | 钱婉约 孔凡岭 陈祖武 钱 行 翁有为 石小晋 刘 巍 | 武汉大学学报1989年5期 青岛大学学报1990年1、2期 中国史研究动态1990年11期 *传记文学1994年65卷2期 史学月刊1994年4期 江汉论坛1995年6期 清华大学学报1999年4期 | 论钱穆的“人生演进”观 钱穆先生治学方法的三点特性 两种不同的学术范式——梁启超、钱穆《中国近 三百年学术史》之比较 | 赖功欧 郑吉雄 周国栋 | 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9期 文史哲2000年2期 史学月刊2000年4期 | 钱穆的历史本体“心性论”初探——钱穆民族文 化生命史观疏论 | 徐国利 | 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4期 | 历史学家钱穆长女钱易由大陆赴台探望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台北逝世 20世纪中国著名文史学家、教育家钱穆(1895— 1990) | 李方诗等主编 李方诗等主编 李维民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1989)第304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1)第387页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32页 |
钱 穆 钱穆宾四先生行谊述略 | 熊尚厚 严耕望 | 民国人物传第10卷第438页 民国人物碑传集第499页 |
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学毕业。先后在燕京、北京、清华、西南联大、华西、齐鲁、江南等大学任教。1950年参与创办香港新亚书院。1965年辞职赴吉隆坡任马来西亚大学教授。1967年定居台湾。著述甚丰,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政治之得失》、《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思想史》、《中国学术通义》、《四书释义》、《人生十论》、《中国现代学术论衡》等。作为现代新儒学派的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历史研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积极地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之泉源,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二是指出国家民族最近病痛之症候,为改进当前之方案所本。他反对近代以来历史研究中的传统注释、宣传革新和科学考订诸派,认为他们都不曾真正理解把握历史学家的真正责任。他认为,历史和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表现,“研究历史,就是研究此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的。”(《中国历史精神》)“所谓民族精神,乃是自然人和文化意识融合而始有的一种精神,这始是文化精神,也即是历史精神。” (同上书)历史是一种生命,史学是生命之学。生命是连贯的,不可能由半中间切断,故历史学家当凝合过去未来为一大现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客观表现,它在本源上并无不足。“近代西方的自然科学虽发达,可是对历史文化,对人生经验,我认为有些处仍是及不到中国。”(同上书)“中国历史知识的复活,才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复活,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复活,到那时,中国才能真正地独立自存了。”(同上书)中国的出路即在光复我们的历史精神和文化生命。 钱穆中国哲学家。1895年生,1990年去世。江苏省无锡人。1913年毕业于无锡中学,任小学教员。1930年被聘为燕京大学讲师,次年升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41年主持华西大学中国文化所工作。后在云南大学、江南大学任教。1949年去香港,参与新亚文化书院的创办工作。1965年辞去新亚书院的工作到吉隆坡、马来西亚讲学。1967年定居台湾省,并在台湾大学、台湾东吴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任教。 钱穆 钱穆钱穆(1895—1990),当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原名思荣,字宾四,江苏无锡人。曾用过公沙、梁隐、孤云等笔名。曾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教授,抗战期间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教授,抗战胜利后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香港亚书院院长。美国耶鲁大学名誉人文博士。钱穆幼年立志学韩愈,做大学者,曾就读于常州中学壹中班,南京私立钟美中学。1912年为谋生计,任教于无锡的小学。 此后10年辗转于数所小学,做过后宅镇泰伯市立一小校长,提倡教育改革,废除体罚,试验课程规章生活化,学生生活课程规章化,重视对学生心灵的开导,取得显著成效。1921年,受聘于厦门集美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师,从此开始了9年中学教师生活。其间亦曾更换于数样。钱穆教于中小学时即潜心治学,并开始著书立说,1930年发表 《刘向歆欠子年谱》辩驳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在学术界引起巨大轰动。是年秋,经顾颉刚推荐任燕京大学国文讲师,次年北京大学特聘为史学系副教授,后升教授,同时兼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教授。以后7年是钱穆学术生活最辉煌的阶段,主要撰述有传世之作 《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 等。1935年钱穆曾会同百余名教授上书南京政府。促进速定抗日大计,主张抗日救国,《国史大纲》 更是极言抗战建国,爱我中华。 抗战期间,钱穆流之于后方,先后任教于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华西大学,讲学于武汉大学、乐山复性书院、浙江大学,并受聘于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此间出版的 《文化与教育》 一书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他十分强调教育精神独立性,认为教育是学术人才的本源。他强调指出,不学就不会有技术,不教就不会富强。所以先抓高层教育,它是文化与人才的中心; 次抓国民教育,包括初级教育的普及与成人教育; 其次抓实业教育,以符合社会之需要。抗战胜利后,钱穆东下上海,重返家园。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南下广州、香港,1950年,创办新亚书院,任院长,他的办学思想是提高学术,培养有用的人才。教学方法是考据与义理并重,博大与专精互济,温故与知新相扶,中学与西学通融。他主张课的设置先重识,再求专长,着重训练学生的自学精神和自学方法。在港期间,出书24种,硕果累累。1966年,钱穆离港赴台,任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台北中国历史学会第4届至第13届理事。入台后致力于朱熹研究,有百万字巨著《朱子新学案》 问世。 ☚ 叶圣陶 夏丐尊 ☛ 钱穆 钱穆1895—1990现代学术史家。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北师大、西南联大、华西、齐鲁、江南大学教授。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后定居台湾。毕生致力于学术思想史的研究,重考据,又重义理,治学严谨。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十分自信与爱护” 的态度,对外来文化“又同时宽大肯接纳”。主要著作有,《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秦汉史》、《国史大纲》、《四书释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朱子薪学案》、《阳明学述要》、《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史导论》等。 ☚ 金岳霖 冯友兰 ☛
钱穆 钱穆钱穆 (1895—1990),当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原名思荣,字宾四,江苏无锡人。曾用过公沙、梁隐、孤云等笔名。曾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教授,抗战期间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教授,抗战胜利后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香港亚书院院长。美国耶鲁大学名誉人文博士。钱穆幼年立志学韩愈,做大学者,曾就读于常州中学壹中班,南京私立钟美中学。1912年为谋生计,任教于无锡的小学。 此后10年辗转于数所小学,做过后宅镇泰伯市立一小校长,提倡教育改革,废除体罚,试验课程规章生活化,学生生活课程规章化,重视对学生心灵的开导,取得显著成效。1921年,受聘于厦门集美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师,从此开始了9年中学教师生活。其间亦曾更换于数样。钱穆教于中小学时即潜心治学,并开始著书立说,1930年发表《刘向歆欠子年谱》辩驳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在学术界引起巨大轰动。是年秋,经顾颉刚推荐任燕京大学国文讲师,次年北京大学特聘为史学系副教授,后升教授,同时兼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教授。以后7年是钱穆学术生活最辉煌的阶段,主要撰述有传世之作 《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等。1935年钱穆曾会同百余名教授上书南京政府。促进速定抗日大计,主张抗日救国,《国史大纲》更是极言抗战建国,爱我中华。 抗战期间,钱穆流之于后方,先后任教于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华西大学,讲学于武汉大学、乐山复性书院、浙江大学,并受聘于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此间出版的 《文化与教育》一书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他十分强调教育精神独立性,认为教育是学术人才的本源。他强调指出,不学就不会有技术,不教就不会富强。所以先抓高层教育,它是文化与人才的中心; 次抓国民教育,包括初级教育的普及与成人教育;其次抓实业教育,以符合社会之需要。抗战胜利后,钱穆东下上海,重返家园。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南下广州、香港,1950年,创办新亚书院,任院长,他的办学思想是提高学术,培养有用的人才。教学方法是考据与义理并重,博大与专精互济,温故与知新相扶,中学与西学通融。他主张课的设置先重识,再求专长,着重训练学生的自学精神和自学方法。在港期间,出书24种,硕果累累。1966年,钱穆离港赴台,任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台北中国历史学会第4届至第13届理事。入台后致力于朱熹研究,有百万字巨著 《朱子新学案》 问世。 ☚ 叶圣陶 夏儿尊 ☛ 000059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