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海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海蜇 【概况】: 异名 石镜(《异苑》),水母(《广韵》),蜡、樗蒲鱼(《本草拾遗》),海蛇(《纲目》),水母鲜(《蟫史》)。 基源 为海蜇科海蜇属动物海蜇。药用其口腕部。 原动物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 形态 呈伞半球形,直径一般为250~450mm,最大者可达500mm以上。伞中央胶质厚,向边缘逐渐变薄。 外伞表面光滑。伞缘有感觉器8个,位于主辐和间辐的末端缺刻内,在各缺刻间吊伞缘每1/8有缘瓣14~20个。 内伞有很发达的呈同心圆的心肌。在4个间辅处各有1个近心形的生殖下腔。 每腔外面有一个小的疣状突起。 与这些突起交互排列的4个口柱,向中央汇合到腕盘,腕盘很粗,呈棱柱形,由这里向外伸出8对弯刀形的肩板,向下有8个翼状的口腕,口腕上部愈合,中央无口,但在各肩板上缘和腕翼边缘的皱褶上有许多吸口。此外,它们还有许多丝状附属器。而后者尚有一些粗而长的棒状附属器。 中央胃腔伸出16条辐管,即4条主辐,4条间辐,8条从辐。这些辐管都伸到伞缘,通过不明显的环管,并在其内、外侧,除从辐管仅在内侧不分枝外,都有分枝,彼此相连构成网状。 从胃腔底部的主辐位置伸出4条辐管,各自分叉向下伸到8个口腕,又多次分枝进入吸口,以与外界相通。生活时通常呈青蓝色,有时呈暗红色。 雄性比雌性颜色淡。口腕附属器乳白色,或近于透明。 吸口褐色。生殖腺黄色。 生境与分布 多生活于河口、海湾附近。营漂浮生活。 以硅藻和桡足类动物等为食。中国北起辽宁,南到台湾基隆、福建厦门均有分布。 以浙江沿海产量最大。 。【生药】:采集 夏秋季捕捞,捕得后用石灰、明矾浸制,再榨去其体中水分,洗净,盐渍。 一般伞部和口腕部分开加工,口腕部俗称“海蜇头”,伞部俗称:“海蜇皮”。产于浙江、福建、江苏、山东等地。 加工炮制 用时置水中浸泡2~3天,每天换水除净砂子,待漂淡后捞出,切碎即可。。 【化学】: 每100g含水分65g,蛋白质12,3g,脂肪o.1g,碳水化合物4g,灰分18.7g,Ca182mg,P微量,Fe9.5mg,硫胺素0.11mg,核黄素0.04mg,尼克酸0.2mg,每1kg干海蜇含碘1320μg[1],多肽、溴等[2]。 新捞获的海蜇,含水极多.固体物很少。例如一种海蜇含水分98.95%,只含有机物1.004%,灰分0.04%。海蜇还含有胆碱(Choline)。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31 [2]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 【药理】: 将海蜇头洗净,加微热使之溶成1g/1ml的原液,灌注离体蟾蜍心脏,能减弱心肌收缩力;可被阿托品对抗,毒扁豆碱则可一定程度加强其作用,故似有乙酰胆碱样作用。 同法制作的海蜇煎液,以0.8~1.0ml/kg iv于麻醉兔,可以降低血压,并使小肠容积增加(舒张血管),肾容积缩小(可能由于肾缺血)。以此煎液灌注于兔耳血管及蛙全身血管后,亦有扩张血管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32。 【药性】: 性味 咸,平。 ❶ 《本草拾遗》:“咸。” 归经 《本草求真》:“入肝、肾。” 功效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消积润肠。 主治 热痰,哮喘,痞积胀满,大便燥结,脚肿,痰核。 ❶ 《本草拾遗》:“主生气及妇人劳损,积血,带下;小儿风疾,丹毒,汤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以姜,醋拌食。 使用注意 《本草求原》:“脾胃寒弱,勿食。”。【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雪羹汤(《古方选注》)治阴虚痰热,大便燥结:海蜇30g,荸荠4枚。 煎汤服。 ” ” 单方应用 ❶ 《食物中药与便方》:“治结核病潮热:海蜇50~200g。水煎服。 或作菜肴食用。” 《归砚录》:“海蛇,妙药也,宣气化瘀,消痰行食而不伤正气,以经盐、矾所制,入煎剂虽须漂净,而软坚开结之勋,则固在也。故哮喘、胸痞、腹痛、癥瘕、胀满、便秘、带下、疳、疸等病,皆可量用。虽宜下之证而体质柔脆,不能率投硝、黄者,余辄重用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