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珍本(一)亦称“聚珍版”。清代乾隆以后对活字本的别称。聚珍本原为“武英殿聚珍本”的省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清高宗诏令选择《四库全书》中的善本,刊印流传。侍郎金简以书籍繁多,刊刻不易,奏请以活字版印行。高宗以“活”字与“死”字对称不雅,更名“聚珍版”。共刻活字25万余枚,由武英殿印成图书134种,合称《武英殿聚珍本丛书》。此后出版界就多以“聚珍本”称活字本。如近代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图书,实为铅活字排印本。(二)清代某些官书局或地方机构以《武英殿聚珍本丛书》为底本刻印的书籍,亦称“聚珍本”。这类图书,并非活字排印,后人为示区别,往往称之为外聚珍,而称“武英殿聚珍本”为内聚珍。 聚珍本 063 聚珍本指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之后,武英殿用木质活字刊印的书籍,又称武英殿聚珍本。金简是当时管理武英殿刻书事务的四库馆副总裁。由于该馆刻书繁多,如果用雕版费功延时,用活字印书则节时省力。金简建议刻木质单字25万个。当时乾隆皇帝认为以活字与死字相对称不雅,故改称“聚珍”,即聚积诸多如珍珠的一个个字组版而后印出书来。到乾隆五十九年,以此法印成134种书籍,连同以前用雕版所印之书共138种。这就是《聚珍版丛书》的最足本。聚珍本的印刷款式是每半页9行,每行21字。版心为白口,口下右方有勘官姓名。之后又有世称聚珍版单行本,其书也是活字排印,其行款版式与乾隆印本不同处在于版心下没校勘者姓名。尔后又有浙江、江西、福建等省的布政使衙门依照武英殿聚珍本复刻印书,系雕版,但也称聚珍本。 ☚ 内府书 百衲本 ☛ 000053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