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法
中医治法。 八法之一。 ❶ 指用具有发汗作用的药物或者其它物理上的处理,使患者出汗或汗出正常,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汗法有退热、消肿、透疹、去风湿等作用。主要适应于热病初期,邪在肌表,以发热无汗为特点者;全身疼痛或关节疼痛者;全身浮肿,腰以上为甚者;痘疹初期,或应透不透时。汗法分辛温发汗、辛凉发汗、与益气发汗、养阴发汗、攻下发汗等药物疗法以及物理疗法,如蒸浴、炙熨、温覆、热饮等。发汗以汗出邪去为目的,过汗则有伤津耗气之弊。 汗后需忌风、忌生冷。疮家,淋家,衄血之血家,脉虚弱、迟中迟,身重心悸者,产后,里热阴虚者应禁汗法或慎汗法。 ❷ 小儿推拿手法名。 《厘正按摩要术》卷2:“汗法:周于蕃曰:凡小儿寒热互作,鼻流清涕或昏迷不醒,一切急慢惊风等症,须用葱姜煎汤,以左手托病者头后,用右手大指面蘸汤,摩洗两鼻孔三十六次,谓之洗井灶,以通脏腑之气,随用两大指蘸汤,摩洗鼻两边二十四次,后又蘸汤,由鼻梁山根推至印堂颅门三十六次。再用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将病者两耳攀转向前掩两耳门,即以两大指自天庭左右分推两额各三十六次。又以大指掐两太阳并印堂二十四次。 掐后又将全指揉二十四次,再用两大指按两太阳,两中指接脑后两风池穴,一齐著力按摇三十六次。令小儿大哭出汗,即当时无汗,随后亦自有汗。 或蘸葱姜汤推肺俞穴,一窝风,内劳宫,二人上马等处,背取汗法也。 总之面部通脏腑,无论何证,以取汗诸法为最,但蘸汤推摩后,须用手掌指之,令头面皆干,恐水湿及招风也。 既有病自汗者亦用以取正汗。汗后须推脾土以收之。 是汗法于风寒外感最宜,若内伤则又宜参酌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