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水虾子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水虾子草 【名称出处】:《四川中药志》 【概况】: 异名 鸭脷草(《广州植物志》),田素馨(《泉州本草》)、紫熊胆、水辣椒(《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 为玄参科母草属植物泥花草的全草。母草属全世界约70种,中国约26种。 原植物 泥花草Lindernia antipoda(L.)Alston[Bonnaya veronicifolia(Retz.)Spreng.;Ruellia antipoda L.] 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10~30cm。须根多。 茎幼时近直立,基部匍匐,下部节上生根,长大后多分枝,绿紫色,茎、枝有沟纹,无毛。叶对生,无柄或基部渐狭而成稍抱茎的短柄;叶片矩圆形至矩圆状披针形,长0.8~4cm,宽0.5~1.2cm,先端渐尖或圆钝,边缘具疏钝齿或近于全缘,两面无毛。 总状花序生于茎枝顶部,长达15cm,有花2~20朵;花梗有条纹,顶端略粗,长可达1.5cm;花梗基部有一线状披针形的苞片;萼钟形,仅基部联合,5裂,裂片条状披针形,绿色;花冠唇形,紫色,淡紫或白色,长可达1cm;管长约7mm,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4,后方一对能育雄蕊不突出,花药互贴,前方一对退化;子房上位,花柱单一,柱头扁平,片状。蒴果线状披针形或圆柱形,长1~1.5cm,具宿萼。 种子小,多数为不规则三棱状卵形,褐色,有网状孔纹。花果期春季至秋季。(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547页,1140条图) 生境与分布 生于水稻田边或潮湿的草地上。分布于中国西南及福建、广东。 。【生药】: 采集 9月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霉。 【药性】: 性味 甘,平。 ❶ 《四川中药志》:“淡,寒。” 功效 逐瘀,消肿,利尿,解毒。 主治 跌打损伤,痈疽疔肿,淋病。 ❶ 《四川中药志》:“治跌伤、扭伤和折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品30~90g;捣汁或烧灰泡酒。 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四川中药志》:“治跌打损伤:水虾子草、红酸浆草、红牛膝、苎麻根,烧灰,泡酒服。” 单方应用 ❶ 《泉州本草》:“治破伤风抽搐:鲜水虾子草,捣绞汁泡酒服,每次90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