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水田三熟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水田三熟制 在同一块稻田,一年内接连种植三季水、旱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稻田三熟制。 在中国主要种植形式有以两季稻为基础的三熟制,即双季稻(或中稻——再生稻)加一季冬作物组成二水——旱的三熟制;以单季早、中稻为基础加二季旱作物(一季冬作物,一季春作物;或一季冬作物,一季秋作物)组成一水二旱的三熟制;还有少数一年连种三季稻。双季稻三熟制是水田三熟制中主要的种植形式,包括绿肥——稻——稻,油菜——稻——稻,大麦——稻——稻,小麦——稻——稻,甘薯——稻——稻,玉米——稻——稻,烟草——稻——稻,大豆——稻——稻等种植方式。 双季稻三熟制约占双季稻田的70%以上,其中绿肥——稻——稻又占双季稻三熟制中的大部分,其余有麦类——双季稻和油菜——双季稻。 中国双季稻三熟制的发展,主要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冬作——稻——稻三熟制,一般稻谷产量为6~7.5吨/公顷,高的达11.3~13.5吨/公顷,外加一季冬作物的收获量。高产的麦——稻——稻三熟制,可达15吨/公顷以上的产量。 不同的冬作物与双季稻三熟制要求≥10℃的活动积温:绿肥——稻——稻为4900~5000℃以上,大麦——稻——稻和油菜——稻——稻为5000~5200℃以上,小麦——稻——稻为5300~5700℃以上。而甘薯——稻——稻、烟草——稻——稻、蔬菜——稻——稻、亚麻——稻——稻等则要求7500℃以上的积温。 根据双季稻对水分的要求,中国的双季稻三熟制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和年平均温度在15℃以上的地区,即长江以南和南部沿海地区。 由于降水季节分配不匀,还必须有完善的灌溉设施。 其中绿肥——稻——稻的适应性最强,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直至华南各省,但多集中于25°N以北地区。油菜——稻——稻、大麦——稻——稻和小麦——稻——稻等三熟制,要求种植在土壤肥力高、排灌条件好的稻田,因此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周围及河流三角洲的稻区。 善温越冬旱作物——稻——稻三熟制,只分布在台湾、福建、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属于热带地区。冬作物——头季稻——再生稻三熟制在中国出现很早,公元4世纪的《养生要术》中已有记载。直至1949年以前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的滨湖、沿湖低洼地仍有一定面积。50年代以后,再生稻逐步为双季稻所代替。 还有单季早、中稻为基础的一水二旱的三熟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