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橘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橘核 【概况】: 异名 橘子仁(《姚僧坦集验方》),橘子核(《本草衍义》),橘米(《四川中药志》)。 基源 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橘及其栽培品种大红袍和福橘的干燥成熟种子。 原植物 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大红袍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Dahongpao”.福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Tangerina”。 余项参见“橘”条。 。【生药】: 采集 一般多以食品加工厂收集,洗净,晒干或烘干。 药材主产于福建、浙江、江西、四川。 鉴别 干燥种子呈卵形或卵圆形,一端常成短嘴状突起,长约7~10mm,短径约5~7mm。外种皮淡黄白色至淡灰白色,光滑,一侧有种脊棱线,自种脐延至合点,质脆易剥落。 内种皮膜质,淡棕色,紧贴于外种皮之内。 种仁两片,肥厚,富油质。微有油气,味苦。 以色白、饱满、子粒均匀者为佳。 加工炮制 盐橘核 取净橘核,用盐水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至微黄,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每橘核100kg,用盐2kg。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盐橘核,密闭保存。 。【药性】:性味 苦,平。 归经 入肝、肾经。 ❶ 《本草品汇精要》:“行手太阴、足太阴经。” 功效 理气,散结,止痛。 主治 疝气,睾丸肿痛,乳痈,腰痛,膀胱气痛。 ❶ 《日华子本草》:“治腰痛,膀胱气,肾疼。炒去壳,酒服良。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经逢原》:“惟实证为宜,虚者禁用。以其味苦,大伤胃中冲和之气也。”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荔枝核,治疝气,阴囊、睾丸肿痛,少腹刺痛等症。 ❷ 配川楝子、小茴香,治虚寒疝痛。 ❺ 配桃仁、栀子、吴茱萸,治疝气,睾丸肿痛。 方选和验方 ❶ 橘核丸(《医学心悟》)治癥瘕痃癖,小肠膀胱等气:橘核(盐酒炒)60g,川楝子(煨、出肉)、山楂子(炒)、香附(姜汁浸炒)各45g,荔枝核(煨,研)、小茴香(微炒)各30g,神曲120g。上药研末,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g,淡盐水下。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腹盐酒或盐汤送下。 若虚寒甚者,加炮川乌30g;坚胀久不消者,加硇砂6g(醋煮),旋入。 ❸ 橘香丸(《奇效良方》)治腰痛经久不瘥:橘核(炒)、茴香(炒)、葫芦巴(炒)、菴 ❹ 橘核散(《丹溪心法》)治肝经湿热所致的疝气疼痛:橘核4.5g,桃仁15枚,栀子3g,川乌(细切、炒)、吴茱萸各1.5g。上药研末,水煎服。 ❻ 暖宫定痛汤(《刘奉五妇科经验》)治慢性盆腔炎或不孕,属于下焦寒湿,气血凝结者(症见腰痛,少腹发凉,隐隐作痛,白带清稀,畏寒喜暖):橘核、荔枝核、小茴香、葫芦巴、延胡索、五灵脂、川楝子、制香附、乌药各9g。水煎服。 ❼ 《家庭食疗小全书》:治腰痛:橘核、杜仲各60g。炒研末,盐水加酒送服,每次6g,1日2次。 单方应用 ❶ 《本草衍义》:“治酒齇风,鼻上赤:橘核(微炒)为末,每用2g,研胡桃肉1个,同以温酒调服,以知为度。” ” 食疗 ❶ 橘荔核粥(《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用于痄腮引起的睾丸肿痛:橘核、荔枝核各10g,粳米50g。先将橘核、荔枝核研碎,以水煎取汁,再煮粳米做成粥。 食之。 【医药家论述】: 倪朱谟《本草汇言》:“橘核,疏肝、散逆气、下寒疝之药也。……《日华子》主膀胱浮气,阴疝肿疼,或囊子冷如冰、硬如石,下坠如数十斤之重,取橘核数两作末,每早、午、晚各服1次,每次用药末一钱,食前酒调下。……又妇人瘕疝,小腹攻疼,腰胯重滞,气逆淋带等疾,以一两,白水煎服立定,盖取若温入肝而疏逆气之功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