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樗白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樗白皮 中药名。 出《药性论》。别名:樗皮,臭椿皮,苦椿皮。 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又名:臭楮,山椿,虎目,大眼桐的根部或干部的内皮。 落叶乔木,高达20米。 树皮平滑有直纹;新枝赤褐色,初有细毛,后稍脱落。花期4~5月,果熟期8~9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春季采收,挖取树根,刮去外面粗皮,以木棒轻捶之,使皮部与木部松离,然后剥取内皮,仰面晒干;或取干皮。樗根白皮,又名樗根皮(《本草拾遗》)。干燥根皮形状不规则,多呈扁平的块片状,或稍向内卷而成瓦片状或卷筒状,其大小,长短,厚薄均相差很大。 长3~10厘米或更长,宽1~5厘米,厚5~10毫米。外表面黄棕色或稍浅,粗糙,皮孔明显,纵向延长,突起而微反卷,有时外面栓皮剥落,而露出黄白色皮层;内表面淡黄色至淡棕黄色,较平坦,密布排列较整齐的点状突起或点线状纵突起,有时破裂成小孔状。 质坚脆,折断面不平坦,外侧现颗粒状,内侧微显纤维性,棕黄色。具油腥气,折断后较强烈,味甚苦而持久。除去栓皮,清水浸泡,捞出,润透,及时切丝或切成方块,晒干。或先将麸皮撒入锅内加热,至烟起时,再将樗皮倒入拌炒至两面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樗皮50公斤,用麸皮5公斤)。 味苦涩,性寒。《本草拾遗》:“味苦,有小毒。”入胃,大肠经。除热,燥湿,涩肠,止血,杀虫。治久痢,久泻,肠风便血,崩漏,带下,遗精,白浊,蛔虫。 《药性论》:“治赤白痢,肠滑,痔疾泻血不住。”《本草拾遗》:“主赤白久痢,疳虫,去疥 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涂。《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不可用,崩带属肾家真阴虚者亦忌之,以其徒燥故也。凡滞下积气未尽者亦不宜遽用。” 煎服。 ❹ 治慢性痢疾:椿白皮(樗白皮)120克。焙干研粉,每次6克,每日2次,开水冲服。 ❻ 治痔疮:椿白皮(樗白皮)9克,蜂蜜30克,水煎服。 忌盐,酢,酱,面,发风毒物,及用心、劳力等事(《妇人良方》)。 水1盏,煎7分,入酒半盏服(《仁存堂经验方》)。现代临床用之治疗❶ 急性细菌性痢疾,取鲜樗根白皮30克,煎2次,滤汁混合分2次服,为成人一日量。或用100%椿根皮流浸膏,成人每次10~15毫升,儿童每岁1~2毫升,每日3次饭前服。如作保留灌肠,剂量较内服者增大一倍,用水稀释10倍使用。 较重病例每日剂量可达60毫升,连续给药15天以上,亦未见不良反应。 日服3次,每次6~9克。疗效与制药方法有关。 如用生樗白皮则疗效较差,炒成黑炭亦影响疗效。服药后有轻度口干,咽干,极少数出现恶心,呕吐。 根皮含苦楝素,鞣质,赭朴吩等。树皮含臭椿苦酮,臭椿苦内酯,乙酰臭椿苦内酯,苦木素,新苦木素等。 种子含油约35%及2,6-二甲氧基醌,臭椿苦酮,臭椿内酯,查杷任酮,苦木素等。 叶含异檞皮甙、维生素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