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经义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经义考 《经义考》,原名《经义存亡考》,后改今名。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专科目录学著作。清朱彝尊撰。成书于康熙年间。主要有乾隆二十年(1755)卢氏雅雨堂刊本、《四库全书》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浙江书局刊本、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明大学士朱国祚曾孙。少时即善诗词古文,甚得江左耆儒遗老赏识。诗与王士禛齐名,时有“南朱北王”之称。词宗姜夔、张炎,为浙西词派之祖,与陈维崧合称“朱陈”。学问博洽,精于考证金石,与顾炎武、阎若璩相颉颃。藏书极富,家有曝书亭、潜采堂。康熙十八年(1679),以布衣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编修《明史》。二十年(1681)充日讲起居注官,同年秋任江南乡试副考官。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是时方辑《瀛州道古录》,每入史馆,私以楷书手王纶自随,录四方经进之书,受弹劾,降一级。二十九年(1690)补原官,不久请假归里,潜心著述。康熙四十八年(1709)去世,年81。除《经义考》外,还编著有《明诗综》100卷、《词综》34卷、《日下旧闻》42卷、《潜采堂书目》4卷、《曝书亭集》80卷等。 该书为统考历朝说经之书而编成的目录。全书分例存、阙、佚、未见,共300卷,包括御注、敕撰1卷,易70卷,书26卷,诗22卷,周礼10卷,仪礼8卷,礼记25卷,通礼4卷,乐1卷,春秋43卷,论语11卷,孝经9卷,孟子6卷,尔雅2卷,群经13卷,四书8卷,逸经3卷,毖纬5卷,拟经13卷,承师5卷,宣讲、立学1卷,刊石5卷,书壁、镂版、著录1卷、通说4卷,家学、自序1卷。其中宣讲、立学、家学、自序3卷有录无书,因朱氏病卒而撰辑未成,故本书实有297卷。朱氏在世时,本书即陆续付梓,但仅刊167卷。后由卢见曾续成。 该书体例仿马端临《文献通考 ·经籍考》而推广之,每书首列撰人姓名、书名卷数,卷数有异则兼存之。次列存、佚、阙、未见字样。再次列原书序跋、书目提要及著者履历,并广征史传、地志、碑版、杂说中有关该书批评及考订资料。朱氏有所考正者,即附列按语于末。该书网罗古今经说之富,有清一代罕有匹敌。毛奇龄谓“非博极群籍,不能有此”(《经义考》序)。陈廷敬说:“余以为经先生之考定,存者固森然其毕具,而佚者亦绝其穿凿附会之端,则经义之存又莫有盛于此时者矣。微竹垞博学深思,其孰克为之?”(《经义考》序)乾隆中修《四库全书》时,其《总目》经部各书实以本书为主要参考。该书体例虽仿马端临《经籍考》,但详赡完密则远出其上,孙诒让叹为“信校雠之总汇,考镜之渊棷”(《温州经籍志》叙例),其所著《温州经籍志》一以朱氏为宗。清人章学诚撰《史籍考》(佚),日人丹波元胤撰《医籍考》,皆仿本书体例,足见该书影响之大。该书也是研究古代经学派别和经义的重要参考书。 该书囊括千古,其中或有冗杂、疏略之处。如以全经内专说一篇者附录全经之末,致使时代参错,于例为未善。再如小学仅载尔雅,元明以下序跋往往抄自他目,所注佚、阙、未见各书,以《四库全书总目》考之,往往具存,皆未可据为典要。谢启昆《小学考》、翁方纲《经义考补正》可补其未备。原书本无目录,卢见曾补刻时增编目录2卷,冠于卷首。罗振玉编有《经义考目录》8卷(1933年刊行),为查检朱氏原书提供了便利。 经义考三百卷,清朱彝尊撰。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坨,浙江秀水 (今嘉兴) 人,经学家、史学家和目录学家。康熙十八年 (1679),举博学鸿词,入选,授官翰林院检讨,参与修纂《明史》。博学多才,康熙曾赐“研经博物”匾,予以褒奖。康熙二十九年 (1690),朱彝尊乞假归里,隐居林下,著书立说。《经义考》是他辞官后,据从前的所见所闻,研究古今经学文献,于康熙三十四年 (1695年) 至康熙三十八年 (1699年) 间撰写成的。原名 《经义存七考》,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开始刊行,当时只刊行了半部,至春秋类。乾隆十八年(1753)卢见曾在淮南朱彝尊的孙儿朱稻处见到《经义考》朱刻部分的手稿,极为推崇,于是重新编纂校勘,增加了凡例,乾隆二十年(1755)完成全书,共三百卷,改名为《经义考》。《经义考》分二十六类,首录御注、敕撰的经学书籍三卷,再录文献二百九十七卷 其类目为: 易类七十卷 书类二十六卷,诗类二十二卷 周礼十卷,仪礼八卷 礼记二十五卷,通礼四卷 乐类一卷,春秋四十五卷 论语十一卷、孝经九卷、孟子六卷、尔雅三卷、群经十三卷、四书八卷、逸经三卷、毖纬五卷、拟经十三卷、承师五卷、宣讲一卷、立学一卷、刊石五卷、书壁一卷、镂版一卷、著录一卷、通说四卷,末附家学、自序二卷,其中宣讲、立学、家学、自述四卷有录无书。所收经书均先著录撰人姓名、书名、卷 (篇)数,卷数有异同者,则注明某书作某卷;并注明存、阙、佚、未见和伪书等字样,以便考知图书流传情况;然后辑录原书序跋,介绍诸儒学说、经学派别及著者生平事迹,且依时代先后次序排列。最后是按语。对于各书的有关考证,为朱彝尊自己考订。该书对我国目录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影响波及海内外学术界,被称作“为目录学辟一新大陆”。该书原刻本刊刻未毕,乾隆二十年(1755)德州卢氏雅雨堂补刻完成。另有,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浙江书局刊本,四部备要本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