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棕榈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棕榈根 【概况】: 基源 为棕榈科棕榈属植物棕榈的根。 原植物 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Hook.f.)H.Wendl.(Chamaerops fortunei Hook.f.;Trachycarpus excelsus Wendl.) 余项参见“棕树心”条。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挖根。 【化学】: 根含薯蓣皂甙(Dioscin)、甲基原薯蓣皂甙(MeProtodioscin)以及甲基原重楼皂甙b[1]。还含天冬酰胺、滇重楼皂甙Ⅱ{华重楼皂甙D,即薯蓣皂甙元-3-O-[α-L-鼠李吡喃糖(1→4)-α-L-鼠李吡喃糖(1→4)-(α-L-鼠李吡喃糖)(1→2)]-β-O-葡萄吡喃糖甙}[2],从棕榈根挥发油分离出61个组分鉴定出38种化合物,占油总量的96%,其中含量较高的有邻苯二甲酸丁辛酯(22.32%)、苯(12.91%)、甲苯(9.39%)、二乙醇缩乙醛(5.05%)、邻苯二甲酸二辛酯(4.69%)等[3]。 参考文献 [1] Chem Pharm Bull 1984;32(1)∶295(CA 1984;100∶1887); [2] 中草药 1992;23(8)∶400 [3] 中草药1994;25(6)∶292 【药理】: 棕榈根醇提物,2g/ml浓度,0.5ml/只,给小鼠石门穴位注射,连续3d,可推迟小鼠怀孕周期。 参考文献 浙江中医杂志 1986;21(9)∶427 【药性】: 性味 ❶ 《新华本草纲要》:“味淡,性寒。” 功效 利尿通淋,消肿解毒,祛湿,止血。 主治 血崩,淋症,小便不通,吐血,便血,带下,痢疾,关节痛,水肿,瘰疬,流注,跌打损伤。 ❶ 《四川中药志》:“治吐血,肠风下血,崩、带,跌打损伤及腰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煎水洗。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江西《草药手册》:“治水肿:棕树根60g,腹水草15~30g,苡米根15~30g。水煎服。” 单方应用 《湖南药物志》:“治遗精:棕树根15g。水煎,白糖冲服。 ” 食疗 ❶ 《湖南药物志》:“治血淋:棕树根30g,炖猪精瘦肉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