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武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武卒wǔ zú勇士。郑嵎《津阳门诗》:朱衫马前未满足,更驱武卒罗旌旗。 武卒 武卒精锐士卒名。战国时代魏惠王所实行的一种选练士卒的制度。这个制度规定:凡能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携带三日之粮,半天内可疾行百里者,得中选为武卒。武卒免全户徭役,给予土地和房屋。荀子认为,这种制度所选拔的士卒,虽然可以击败齐国的“技击”,但不抵御秦国之“锐士”。说见《荀子·议兵》、《汉书·刑法志》。参见“锐士”、 “技击”条。 ☚ 奇材剑客 虎贲 ☛ 军队 军队军(军马;军伍;军师;军戎;军班;三~;大~;骑~;空~) 旅(军旅) 兵(兵马;兵戈;兵师;兵旅;兵队;兵众;甲兵;鹤兵;步~;工~) 伍(士伍;队伍;行伍;部伍;褚伍;戎伍;尺竹伍符) 师(师众;师徒;兴~)武装(~力量) 人马 卒乘 行列行阵 行陈 车革 居曲 部曲 麾旌 麾旆 麾斾 鹤仗 毒帜 营马 戎行 戎马 戎骖 另见:士兵 队伍 军容 军营 军帐 保卫 守卫 防守 作战 ☚ 军队 各种军队 ☛ 武卒战国魏国的精选士兵。《荀子·议兵》:“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䩜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 武卒战国时魏国考核选用的步兵。《荀子·议兵》载考核标准与奖励办法:凡能身穿三属之甲,拉开十二石的强弩,背负箭五十支,肩扛长戈,头戴盔,腰佩剑,携带三日粮食,半天行一百里,才得中选。中选者称为武卒,可免除全家徭役,分给好田宅。《汉书·刑法志》:“魏惠以武卒奋。” 武卒战国时魏国经过考选合格的步兵。武卒可免除其全户徭役,并给予田宅。最盛时有武卒20余万。《荀子·议兵》:“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轴带剑,赢三日之粮, 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 武卒本指步兵,泛指军队; 士兵。 武卒战国时魏国步兵之名。选拔武勇之卒充当。凡能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背负箙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携三日之粮,在半日中疾行百里者,中选为武卒。武卒免其全户徭役,给予田宅。武卒经过专门训练,战斗力较强,《汉书·刑法志》:“魏惠以武卒奋。” 武卒战国时魏国经过考选的步兵之称。据《荀子·议兵篇》记载,魏国当时考选步兵,须身穿“三属之甲”,手执“十二石之弩”,背负“箙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䩜带剑”,带三日之粮,在半天内能跑完一百里路程者始为合格。中试者称为武卒,免除全户徭赋和田宅的租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