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松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松萝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女萝(《诗经》),松上寄生(《纲目》),松落(《国药的药理学》),树挂(《黑龙江中药》),天棚、雪风藤、山挂面、龙须草(《四川中药志》)。 基源 为松萝科松萝属植物环裂松萝及长松萝的地衣体。松萝属全世界有100余种;中国有60多种,多种可入药。 原植物 松萝作药用的通常有二种环裂松萝Usnea diffracta Vain,又名破茎松萝(《中药大辞典》),老君须、节松萝、节茎松萝、金钱草、关公须(江西),云雾草(上海)。长松萝Usnea longissima(L.)Ach.,又名天蓬草(《陕西中草药》)。 历史 首载于《本经》,为中品。《纲目》载:“松萝,疗痰热温疟,可为吐汤,利水道。”为环裂松萝。《纲目拾遗》载:“松萝,生高峰古木上,长者丈余。”为长松萝。 形态 地衣体细丝状。悬垂或半直立,长15~30cm;表面呈淡灰绿色至灰黄绿色,稍具光泽;初生附著器未见,仅见次生附著器;主枝明显,长3~4mm,粗约2mm,有裂纹;主枝以上呈重复等长二歧型分枝;次生分枝稠密,枝为圆柱形,常于枝叉间多少扁平;分枝上纤毛及窝孔很少.无粉芽,生有明显的横向环状裂纹,裂缘突起,呈白色,裂隙间常露出髓层。皮层脆而易裂,厚约74~90μm;髓层白色,致密,厚280~420μm,中轴细,具弹性,直径250~380μm。 子囊盘圆盘状,直径1~3mm.侧生或近顶生;托缘具缘毛;盘面呈淡褐色至栗褐色,无光泽,平滑;子囊棍棒状,内含8孢,孢子无色,椭圆形,单孢,6.5~11×4.5~7μm。(图见《中国地衣植物图鉴》.178~179页.图版38∶7) 生境与分布 生于树干或树枝上。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山东、安徽、浙江、江西、台湾。 长松萝与环裂松萝的区别在于:地衣体细丝状,柔韧,悬垂,长约20~40cm,有时可达1m以上;表面呈海绿色、淡灰绿色至淡黄褐色,无光泽;初生附著器未见,仅见次生附著器;主枝短,长1~1.5mm,有环裂;主枝以上丝状型分枝,主枝和初生分枝皮层完整;次生分枝等长二叉状.常单一平行延伸,枝侧密生长短不等的小纤毛,平滑,具皮层,单一或分枝;分枝上无乳状突.有环状裂纹或因皮层破裂而成麸屑,粉末附著其上。 皮层厚约45μm,髓层浅白色,致密,厚90~140μm;中轴切面圆形,有弹性,直径140~250μm,子囊盘侧生于分枝上,圆盘状,直径1~5μm;托缘细薄,生有长缘毛;盘面呈淡棕褐色,被灰白色粉霜;囊层被厚约13.5μm;子囊层高约64.8μm;囊层基厚约32.4μm;子囊长棍棒状,内含8孢;孢子无色,椭圆形,单孢,9.8~10.6×6.2~7μm。(图见《中国地衣图鉴》.图版1∶5)附生于树枝上。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南等地。北半球广为分布。。【生药】: 采集 春、秋季采收,晒干。 药材中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鉴别 ❶ 长松萝为细丝状小段,全体灰绿色,表面粗松,中心质地坚密。气特异,嚼之有弹性而酸。 两者均以身干、色黄绿、无杂质为佳。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长松萝含地衣甾醇、麦角甾醇、表甾醇(Episterol)、地衣聚糖、松萝酸(Usnic acid)、破茎松萝酸(Diffractic acid)、枝叶酸(Ramalic acid)。 环裂松萝含破茎松萝酸、树胡子酸、松萝酸、扁枝衣酸(Evernic acid)、油酸、亚油酸、地衣聚糖(Lichenin)[1]。以上两种均含巴尔巴地衣酸(Barbaticacid)[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63 [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56。【药理】: ❶ 抗菌作用 松萝成分松萝酸于1∶1000000稀释浓度,对枯草杆菌有抑制作用[1]。 松萝酸1∶64000对奈瑟氏菌及嗜血杆菌有抑制作用[2]。松萝酸1∶2000浓度对破伤风杆菌有抑制作用,松萝酸与青霉素合用对感染破伤风杆菌小鼠有治疗作用[3]。松萝酸1∶1000000及1∶2000000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4]。松萝酸以160000~320000倍稀释,可使禽结核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5]。 松萝酸125,90μg/ml浓度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结核杆菌H37RV株[6]。松萝酸钠0.1μg/ml可抑制枯草杆菌,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则需1000μg/ml浓度才能抑制[7]。 ❹ 促进肝再生 以含2%松萝酸的食物喂饲,对部分肝切除的大鼠有促进肝再生的作用,使肝重增加[10,11]。 ❺ 对平滑肌作用 松萝酸≥6×10-4mol/L浓度,对豚鼠离体回肠平滑肌有抗组胺及抗痉挛作用[12]。 毒性 松萝酸钠sc对小鼠的LD50为35mg/kg[3]。 松萝酸钠ig对小鼠的LD50为180±27mg/kg[7]。d及dl-松萝酸敷贴于病人皮肤,可引起过敏性接触性皮炎[13]。 参考文献 [1] CA 1956;50:12172a [2] CA 1956;50:1268b [3] CA 1952;46:10412g [4] CA 1947;41:4535a [5] CA 1951;45:2058a [6] CA 1965;62:1995a [7] 中成药研究 1982;(5):41 〔8〕 CA 1957;51:7584c [9] CA 1972;77:111574z [10] Cancer Res 1966;26(9):1905 [11] Proc Soc Exp Biol Med 1967;126(1):88 [12] CA 1979;91:13609j [13] CA 1969;71:11339j 。【药性】:性味 苦、甘,平。 ❶ 《本经》:“苦,平。” 功效 清肝,化痰,止血,解毒。 主治 头痛,目赤,咳嗽痰多,疟疾,瘰疬,白带,崩漏,外伤出血,痈肿,毒蛇咬伤。 ❶ 《本经》:“主瞋怒邪气,止虚汗,头风,女子阴寒肿痛。”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配昆布、海藻、槟榔,治瘿气。 方选和验方 ❶ 松萝汤(《备急千金要方》)治胸中结痰:松萝60g,乌梅、山栀各14枚,恒山90g,甘草30g,酒浸1宿,平旦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陕西中草药》:“治白带:天蓬草120g,烧灰,甜酒冲服。” ” 李时珍《纲目》:“松萝,能平肝邪,去寒热,同瓜蒂诸药则能吐痰,非松萝能吐人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