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杜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杜甫 【生卒】:712—770 【介绍】: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布衣。 出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里,是唐初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七岁开始吟诗。 青年时代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著“裘马清狂”的生活。早期诗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望岳》诗可为代表。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困守长安,对社会现实有较深的认识,产生了揭露统治阶级腐朽,同情人民疾苦的《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吟怀五百字》等不朽诗篇。 安史乱起,曾为叛军所俘,后逃出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所,“麻鞋见天子”,被肃宗任为左拾遗。因直谏忤旨,屡遭贬斥,逐渐接近人民,先后写出了《悲陈陶》、《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光彩照人、具有深厚人民性的名作。公元759年,由于关中大旱,为饥饿所迫,弃官由华州经秦州、同谷到成都,在浣花溪畔结庐定居。 后得老友严武的推荐,曾任剑南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仅六个月)。在西南漂泊十一年之久,基本上生活在人民之中。晚年携家出蜀,病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身后极为萧条,过了四十三年,遗骸才得归葬偃师。这一时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秋兴》等。诗人生当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阶段,际遇又极为坎坷,他把个人的痛苦和时代的不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诗中作了真实的反映,故有“诗史”之称。其思想渊源于儒家,一生忧国忧民,忠君色彩较重,对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统治阶级横征暴敛,回纥、土蕃等族统治者的掠夺侵扰,力加反对,客观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诗歌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正而能变,大而能化”,又不失其本调,是我国文学史上用诗歌反映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题材、使政治性与艺术性达到高度完满统一、影响又极为深远的一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