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牧 【生卒】:?~公元前228 战国末期赵国人。 赵孝成王丹在位时,牧被委任为代郡郡守,准予便宜行事,实际上是赵国北部边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李牧在职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边防。 1.根据边防要求,调整地方官吏的设置,以适应战备体制。2.将地方财政收入,全部划归幕府,用作军费开支,以提高官兵的生活水平。 3.狠抓军事训练,经常演习骑射,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4.加强警报和通讯联络设施,以保证边防行动的应变能力。 5.组建侦察情报网络,派大批间谍深入塞外,以了解匈奴的动态。在对匈奴作战方面,李牧提出坚壁自守,示弱避战,养精蓄锐,伺机反击的基本方针,要求边区军民,发现匈奴入侵,应立即退回营垒防守;规定有敢随意出战捕虏者,按违令罪处斩。此后,每当匈奴侵扰,赵国边防人员都退入营垒,坚壁清野,避免接战。匈奴骑兵既缺乏攻坚的器械,又掳掠不到牲畜和粮食,只得毫无所获的撤走。 如是数年,赵国边区基本上没有遭受大的损失。 对于上述边防活动,赵丹未能理解,误以为是怯战的表现,因而派人接替了李牧的职务。 新任郡守一反李牧的作战方针,每逢匈奴入侵,马上出兵迎战,但同机动性较强的匈奴骑兵对比,总是陷于被动,结果多数失利,军队和生产都遭到严重破坏。鉴于这种情况,赵丹再度起用李牧,李牧先是托病不仕,在赵丹准允按前定作战方针办后,又回到北部边区视事。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赵军吏卒的素质和战斗力大为提高,求战的愿望日渐强烈,而匈奴误认为李牧怯战,愈发骄傲轻敌,不以赵军为意,这就使双方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有效地反击匈奴,李牧在统辖区内征调战车1300辆、骑兵1.3万、精锐步卒5万、弓弩手10万,组成一支实力强大的部队,集中在待机地域,做好作战准备。 嗣后,李牧命沿边军民赶著牲畜出塞放牧,引诱匈奴前来掠夺;待匈奴出兵侦察时,又故意仓忙后退,遗弃大批牲畜,示之以怯。匈奴单于闻讯大喜,亲自率领10多万骑兵,进犯赵国边区。 李牧遂即部署战车和弓弩手构成有一定纵深的战阵,从正面迎击匈奴,采取守势作战;将骑兵和精锐步卒控制于战阵侧后为预备队,用以攻击匈奴侧翼和扩大战果。匈奴骑兵因受到对方战车队形的限制,机动性不能充分发挥,在赵军弓弩手的密集射击下,伤亡惨重,进攻遇挫。 李牧趁势指挥预备队从两翼出战,发起强大的钳形攻势,把顿挫于战阵当面的匈奴骑兵包围起来,经过激烈的肉搏战,除单于带少数侍卫突围逃走外,歼灭了所有来犯的匈奴骑兵;继而乘胜北进,又迫使邻近的襜褴、东胡、林胡三国降服赵国。 赵王迁三年(公元前233年),秦将桓 李牧被任命为将军,统领所部南下,与邯郸派出的部队会合,在宜安附近同秦军对峙。桓 李牧识破桓 这使赵国得以暂时的稳定。 直到赵王迁七年(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命王翦、杨端和率军攻打赵国,从南北两面向邯郸进迫。李牧沿用一贯战法,筑垒固守,避免仓促决战,致使秦军屡次攻击不果。王翦利用赵迁庸碌无知,其宠臣郭开贪利嫉贤的缺陷,一面停止进攻,保持对峙,派使者去赵军营内与李牧谈和;一面派间谍携带重金潜入邯郸,买通郭开,散发谣言,并向赵迁告密,说李牧与秦将私自讲和,相约攻破赵国,分取代郡。赵迁误中反间计,信以为真,遂命赵葱接替李牧的兵权,而将李牧杀害。 一代善于攻防的名将最终死于谗言之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