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木鳖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木鳖子 【名称出处】:《开宝本草》 【概况】: 异名 木鳖(《开宝本草》),土木鳖(《医宗金鉴》),壳木鳖(《药材资料汇编》),漏苓子(《中药志》),地桐子、藤桐子(《中药材手册》),鸭屎瓜子(《药材学》),木鳖(《中国民族药志》)。 基源 为葫芦科苦瓜属植物木鳖子成熟的种子。苦瓜属全世界约40种,中国约6种。 原植物 木鳖子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Lour)Spreng,,又名木鳖藤,棵拉望、棵墨别、黑句、泒丕(壮族名),峒冻、吉辣岗、拪拉冬(毛难族名),再维污、孜武(苗族名),阿拉坦其其格(蒙名),瓜挪、孟呀(仫佬族名),杜表、病互(瑶族名)。 历史 木鳖子为少常用中药,始载宋《开宝本草》:“其核似鳖蟹状,故以为名。”《图经本草》载:“今湖、广诸州及杭、越、全、岳州皆有之。春生苗作蔓,叶有五花(桠)状如山药,青色面光。 四月生黄花。六月结实,似栝楼而极大,生青、熟红,肉上有刺,其核似鳖故以为名,每一实有核三四十枚,八九月采。 ”按上记述同目前使用的商品木鳖子原植物基本一致。 清《本草求真》曾记:“木鳖本有二种,一名土鳖有壳,一名番木鳖无壳。”此系与马钱科植物马钱子相混所致。明《纲目》马钱子附图也与本品相混淆,有人推说李时珍当时未见到马钱子原植物之故。 本品《中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形态 多年粗壮草质藤本,长4~15cm。块根粗壮,近圆柱形,稍有分枝,浅黄棕色。茎几无毛,有棱线。卷须粗壮,单一。叶柄长5~10cm,中部以下有2~4个腺体;叶片卵状心形,3~5中裂或不分裂,长宽均8~20cm,边缘有波状小齿。雌雄异株;雄花单生叶腋或3~4朵成总状花序,花梗长6~12cm,顶端有1圆肾形苞片,长3~5cm,宽5~8cm,有缘毛,萼筒漏斗状,具暗紫黑条纹,花冠浅黄色,钟状,直径约6cm,雄蕊3,花丝极短,有2个蜜囊;雌花花冠裂片近等大,子房下位。果实卵状球形,长12~15cm,直径8~9.5cm,橙黄色,有刺状突起;果柄长7~10cm。 种子大,似鳖甲状。花果期5~11月。(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224页,图147)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450~1100m的山沟、林缘及路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 中南半岛和印度也有分布。。 【生药】: 栽培 宜温暖湿润气候,需光,怕水涝。 需选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壤土栽种。用种子和根头繁殖,种子在3~4月播种,按行株距各1.7~2cm开穴,穴深10~13cm,直径约33cm,先施堆肥和人畜粪水,上覆一层薄土,然后每穴播种子4~5粒,再盖土3~5cm。 于初冬或早春,将雌株及雄株挖起,切取根头;并按其芽数再切成小块,每块有芽1~2个,将这雌雄株根头分别放置,以备栽种。 种植密度与种子繁殖相同,雌雄株搭配栽植,以利传粉。雌雄株的比例为20~30:1。生长期间,注意中耕除草,每年追肥3次。 当苗高70cm时,搭设棚架,引蔓上架生长。冬季修剪藤蔓。 采集 9~11月采摘成熟果实,剖开,晒至半干,剥取种子。 或将果实放入盆钵中,拌与草木灰,待果肉烂去,用清水淘洗,除去瓤肉及外膜,取出种子,晒干或烘干。 药材主产湖北、广西、四川等地。 鉴别 性状 种子扁平圆板状或略三角状,两侧多少不对称,中间稍隆起或徽凹下,长2~4cm,宽1,5~3.5cm;厚约5mm;表面灰棕色至棕黑色,粗糙,有凹陷的网状花纹或仅有细皱纹,周边有十数个排列不规则的粗齿,有时波状,种脐端稍窄缩,端处近长方形。 外壳质硬而脆,内种皮甚薄,其内为二片肥大子叶,黄白色,富油质。有特殊的油腻气,味苦。以饱满、外壳无破裂、种仁色黄白者为佳。 显徽 横切面:种皮表皮细胞一列,近长方形,常径向延长,表皮下为3~4列薄细胞,近方形或矩圆形,排列整齐;内侧为十数层厚壁细胞,大而壁极厚,边缘波状,层纹较明显;其内为3~4列长方形或长圆形薄壁细胞,壁常呈波状,种子两侧的壁渐增厚,至两端处壁增厚成纵向延长的石细胞,横切面呈圆形。 胚乳细胞2至多列,有的已颓废。子叶薄壁组织中充满糊粉粒。 (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图148) 粉末:灰棕色,气特殊,油腻,味微苦。 ❶ 种皮表皮细胞断面观略呈栅状,外被角质层,细胞长65~120μm,宽37-92μm,侧壁徽弯曲或波状弯曲;表面观呈多角形或类方形。 ❷ 种皮下皮细胞2~4列,壁厚,胞腔内含灰棕色物。 另可见内种皮星状细胞及子叶细胞。(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徽鉴别》,图249) 加工炮制 常用炮制品有木鳖子和木鳖子霜。 ❶ 木鳖子 取原药材,除净杂质,筛去灰屑。 ❷ 木鳖子霜 取净木鳖子去壳取仁,炒干,碾末,用草纸包裹数层,外加麻绳扎紧,压榨去油,反复多次,至草纸不再现油迹,色由黄变灰白色,呈现松散状时,研细。 此外,尚有炒制、煨制、烫制等炮制方法。 贮藏 置干燥处。木鳖子霜,密闭,置于阴凉干燥处。 。【化学】:种子含由丝石竹皂甙元(Gypsogenin)构成的皂甙苦瓜皂甙I(Momordica saponin I)(1)和由皂树酸(Quillaic acid)构成的皂甙苦瓜皂甙Ⅱ(Momordica saponin Ⅱ)(2),在植物体内以羧酸盐形式存在[1]。 另含菠菜甾醇、齐墩果酸、木鳖子酸(Momordic acid)、α-桐酸(α-Eleosteaxic acid)、栝楼酸、海藻糖(Mycose)、脂肪油35.72%和蛋白质30.59%,及有钝化核蛋白体活性的蛋白质(Momorcochins)[2]。 参考文献 [1]Chem Pharm Bull 1985;33(2):464 21CA 1990;112:72607m 【药理】: 木鳖子中皂甙给大鼠ig或sc,能抑制角叉菜胶性足踝肿胀。 有溶血作用。抑制离体蛙心、短暂的扩张血管,给动物注射则引起血压下降;对豚鼠回肠有收缩作用。小鼠iv LD50为32mg/kg,ip为37mg/kg。 参考文献 药学杂志(日)1971;91(2):174。 【药性】: 性味 苦、微甘,温。 有毒。 《开宝本草》:“甘,温。” 归经 肝、脾、胃经。 ❶ 《得配本草》:“入手阳明经。” 功效 散结消肿,解毒生肌。 主治 痈肿,疔疮,瘰疬,痔疮,无名肿毒,癣疮,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❶ 《日华子本草》:“醋摩消肿毒。” ❺ 《本草求原》:“治一切寒湿郁热而为痛风瘫痪,行痹,痿厥,脚气,挛症,鹤膝。” 用法用量 内服:多入丸、散;煎汤,0.6~1.2g。 外用:研末调敷、磨汁涂或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 孕妇及体虚者忌服。 ❶ 《本草汇言》:“胃虚、大肠不实、元真亏损者,不可概投。”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厚桂,治脚气肿痛。 ❷ 配荆芥、朴硝治痔疮。 ❻ 配穿山甲,治疟母。 方选和验方 ❶ 神效千捶膏(《医宗金鉴》)治疮疡,疔毒初起,瘰疬,臁疮,小儿蟮拱头:土木鳖(去壳)5个,白嫩松香(拣净)120g铜绿(研细)3g,乳香、没药各6g,蓖麻子(去壳)21g,巴豆肉5粒,杏仁(去皮)3g。上8味合一处,石臼内捣3千余下,即成膏。取起,浸凉水中,同时随疮大小,用手搓成药片,贴疮上,用绢盖之。 ❷ 乌龙膏(《医宗金鉴》)治一切诸毒红肿赤晕不消者:木鳖子(去壳)60g,草乌15g,小粉120g,半夏60g。上4味于铁铫内慢火炒焦,黑色为度,研细,以新汲水调敷,1日1次,自外向里涂之,须留疮顶,气出毒气。 ❹ 木鳖子膏(《百一选方》)治经络受风寒邪气,筋脉牵连,皮肤疼痛,结聚成核,拘挛麻痹:木鳖子30g(去皮,锉如小豆大,用清油60ml,浸1宿,然后慢火熬及一半以后,取出木鳖子,下黄蜡3g(别研细,等木鳖油与蜡相次欲凝,急投入油内,不住手搅匀)。上以瓷器收,每用少许,擦肌肉皮肤疼痛聚硬处,不住手,以极热为度。 ❺ 木鳖裹方(《圣济总录》)治打扑损伤瘀血不散疼痛:木鳖子(去壳研)15g,桂(去粗皮)1g,芸苔子(酒浸研)6g,丁香50粒。上4味,将丁香、桂为末,与研者2味和匀,次用生姜汁煮米粥摊纸上,将药末掺入粥内,看冷热裹之,1日1换。 3岁儿每服30丸,醋调清茶送下,乳食前。 为末吹咽喉部。 ” 单方应用 ❶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头癣:木鳖子仁适量,研细末,用醋调匀涂患处。” ❶ 缪希雍《本草经疏》:“木鳖子为散血热,除痈毒之要药。夫结肿恶疮,粉刺 ”“味虽甘而气则大温,《本经》虽云无毒,然亦未免有毒,但宜外用,勿宜内服。”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