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木防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木防己 【概况】: 异名 白木香(浙江、江西),土木香(江苏、江西),青藤根(江苏、广东)。 基源 为防己科木防己属木防己的干燥根。木防己属全世界约8种;中国有2种,均药用。 原植物 木防己Cocculus orbiculatus(L.)DC.(C.trilobus(Thunb.)DC.),又名青藤(通称),青藤香(广东),钻骨龙(江西、广东),百解暑、小暗消(云南)。 历史 木防己始载于《伤寒论》,《本草拾遗》引陶隐居云:“今出宜都建平,大而青白色,虚软者好。”《本草经集注》载:“防己本出汉中者,作车辐解黄实而香,其青白虚软者名木防己。”《图经本草》载:“防己生汉中川谷,今黔中亦有之,但汉中出者,破之更作车辐解黄实……叶小类奔牛折其茎。一头吹之,气以中贯如木通……名木防己,二月、八月采,阴干。”《纲目》亦载防己。从上所述,古时所指的木防己与今之木防己是相一致的。 形态 缠绕性落叶藤本。 根圆柱形,粗而长,表面灰棕色至黑棕色。有明显的纵沟,质坚硬。 茎木质化,纤细而韧,小枝密生污黄色柔毛。叶互生,宽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有时浅3裂,长3~14cm,宽2~9cm,顶端急尖,圆钝或微缺,基部略为心形或截形,全缘或呈微波状,两面密被细柔毛,中脉明显,侧脉1~2对。 花单性,雌雄异株,聚伞状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雄花萼片6,2轮,内轮萼片较大;花瓣6,与花瓣对生,分离;雌花序较短,花数亦较少,雌花有退化雄蕊6,离生心皮6,子房呈三角状卵形。核果蓝黑色,近球形,径6~8mm,表面有白粉,内果皮坚硬,扁马蹄形,两侧有小横纹突起。花期5~6月,果期7~9月。(图见《浙江药用植物志》.上册.359页.图375)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缠绕于灌木上或草丛中。 中国除西北以外的南北各省区均有分布。日本也有。 。【生药】:采集 全年采收,洗净晒干。 鉴别 性状 根呈圆柱形,稍扁,波状弯曲,直径约1.5cm。表面灰棕或黑棕色,略凹凸不平,有明显的纵沟及少数横皱纹。 质坚硬,横断面黄白色,皮部窄,导管部放射状,木射线较宽。味苦。 显微 根横切面:落皮层厚68mm。皮层狭窄,细胞内含方晶和小结晶;石细胞众多,连续排列成环带,石细胞内含结晶及淀粉粒。 韧皮部可见大量颓废筛管群: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宽广。 射线宽窄不一,径向排列整齐,壁微木化,内含淀粉粒,也有小方晶。无髓。 粉末: ❶ 草酸钙结晶散在或包含在薄壁细胞、木薄壁细胞或石细胞内。方形,棒状或菱形,长2~13mm。 ❷ 石细胞黄色或黄棕色,单个散在或3~5成群。方形、长方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长44~188mm,宽13~34mm壁厚3~16mm,孔沟清楚,层纹有的明显,胞腔内含方晶。 另可见导管、木薄壁细胞,木栓细胞等。 。【化学】: 根和茎含生物碱类,主要有木兰碱(Magnoflorine),约0.41%以及木防己碱(Trilobine)、高木防己碱(Homotrilobine,Isotrilobine)、木防己胺碱(Trilobamine,Daphnoline)、去甲基毛木防己碱(Normenisarine)、木防己新碱(Coclobine)。 参考文献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284 【药性】: 性味 苦、辛,寒。 归经 膀胱经。 功效 祛风止痛,利水消肿。 主治 风湿痹痛,水肿,跌打损伤,疮疖痈肿,虫蛇咬伤。 ❶ 《全国中草药汇编》:“风湿关节痛,肋间神经痛,急性肾炎,尿路感染,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病,水肿;外用治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60g。 使用注意 《药性论》:“畏女菀、卤咸。”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冬葵子,治小便淋涩不利。 ❷ 配黄芪,治水肿。 方选和验方 ❶ 木防己汤(《金匮要略》)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黎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9g,石膏(鸡子大)1枚,桂枝6g,人参12g。 水煎分2次服。 水1000ml,煎500ml,分3服。 单方应用 《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咽白喉与喉白喉:木防己磨醋,含漱出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