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木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木蓝 【名称出处】:《图经本草》 【概况】: 异名 槐蓝(《纲目拾遗》),大蓝、大蓝青(《生草药性备要》),水蓝(《岭南采药录》),青仔草、野青靛(《福建中草药》)。 基源 为豆科木蓝属植物木蓝的叶和茎。 原植物 木蓝Indigofera tinctoria L.,又名印度蓝、小青蓝(《中国树木分类学》),蓝靛、野蓝枝子(《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火蓝(广西)。 历史 本品始载于《图经本草》。《纲目》载:“蓝凡五种,各有主治……木蓝长茎如决明,高者三四尺,分枝布叶,叶如槐叶,七月开淡红花,结角长寸许,累累如小豆角,其子亦如马蹄决明而微小,迥与诸蓝不同……。”即本种。 形态 小灌木。 高50~60cm;枝被白色丁字毛。羽状复叶,小叶9~13.倒卵状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2cm,宽0.5~1.5cm,先端钝或微凹,具短尖,基部近圆形,叶片、叶柄及叶轴均被丁字毛;小叶柄长约2cm.被毛。总状花序腋生,明显短于叶,花长4~5mm;萼长约1.5mm,外面被丁字毛,萼齿三角形;花冠红色或红黄色,旗瓣圆形至长圆形,背面被毛,翼瓣卵圆形,与龙骨瓣略嵌连,龙骨瓣匙形,爪上有距;二体雄蕊;子房无柄,花柱短、内弯,柱头头状。荚果圆柱形,长1.5~ 2.5cm,宽约2cm,棕黑色,被丁字毛。种子8~12,细小,长约1.5mm,近方形。(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387页.图2504) 生境与分布 野生或栽培。 分布于山东、江苏、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全球均有分布。 。 【生药】: 采集 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贮藏 晒干用者置干燥处。 【化学】: 全植物含靛甙,水解后生成3-羟基吲哚,3-羟基吲哚氧化缩合生成靛兰[1]。 还含类鱼藤酮(Rotenoid)成分,有灰叶素(Tephrosin)、鱼藤素(Deguelin)、脱氢鱼藤素(Dehydrodeguelin)、鱼藤酮(Rotenone)和苏门答腊酚(Surnatrol)。类鱼藤酮成分含量,叶和茎分别为0.60%、和0.32%。 叶中含香豆精、黄酮、强心甙、皂甙和鞣质[3]。 参考文献 [1]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59 [2]Die Pharmazie 1987;42(5):356 [3]CA 1987;107:93570b。 【药理】: 由甙生成的靛玉红,对小鼠白血病L7212、肉瘤-180、Lewis肺癌,大鼠瓦克癌瘤256,均有某些抑制作用[1],临床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疗效与马利蓝相当,但无明显骨髓抑制作用[2],动物亚急性毒性实验未见明显毒性[3]。 参考文献 [1]药学学报 1981;16(2):146,中华医学杂志1979;59(10):606 [2]中华医学杂志 1979;59(3):129,输血及血液学 1979;2(2):7,天津医药 1980;6:355 [3]中草药 1981;12(2):27,75,12(7):123 【药性】: 性味 苦,寒。 ❶ 《生草药性备要》:“淡,寒。” 功效 清热解毒,祛瘀止血。 主治 乙型脑炎,腮腺炎,目赤,疮肿,吐血,衄血。 ❶ 《生草药性备要》:“消疮肿,祛瘀生新。叶治眼热膜,吐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外用:煎水洗,或捣烂绞汁涂,敷患处。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福建中草药》:“预防乙型脑炎:鲜木蓝皮叶15~30g,水煎服。每3天1次,连服数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