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木槿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木槿皮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 异名 木槿(《日华子本草》),朝开暮落花、藩篱草(《纲目》),川槿皮(《养生经验合集》),槿漆(《浙江药用植物志》),枝槿(《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懒篱笆(《贵州中草药名录》)。 基源 为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木槿的茎皮。木槿属全世界约200种;中国约24种、16变种或变型(包括引入栽培种)。 原植物 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又名槿树、平条子(《江苏植物志》),喇叭花(福建)。 历史 《本草拾遗》始载。 《本草衍义》谓:“木槿花如小葵,淡红色,五叶成一花,朝开暮敛。”《纲目》载:“槿,小木也。可种可插,其木如李。其叶末尖而有桠齿。其花小而艳,或白或粉红,有单叶、千叶者。 五月始开,结实轻虚,大如指头,秋深自裂,其中子如榆荚、泡桐、马兜铃之仁。种之易生。嫩叶可茹,作饮代茶。 ”所指即本种。 形态 落叶灌木,高3-4m;小枝密被黄色星状绒毛。 叶互生;叶柄长5~25mm;托叶线形,长约6mm;叶片卵形或菱状卵形,长3~7cm,宽2~4cm,常3浅裂,顶端渐尖,基部阔楔形,边缘有不整齐齿缺,下面沿叶脉微被毛或近无毛。花单生于枝上部叶腋间,花梗通常长4~15mm,有星状短毛;小苞片6~7枚,线形,花蕾时比萼长,花开放时通常比萼短;萼钟状,长14~17mm,裂片5,阔三角形,外面被短绒毛;花冠钟形,淡紫色、白色或淡红色,直径5~6cm;花瓣倒卵形,长3.5~4.5cm,外面疏被纤毛和星状长柔毛;雄蕊柱比花冠短;花柱枝平滑无毛,柱头头状。 蒴果卵圆形,直径约12mm,具短喙,密被金黄色星状柔毛。种子肾形,背部有1列黄白色长柔毛。花期7~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87页,图3364) 生境与分布 原产中国中部各省,华东、华中、西南及陕西广为栽培。 。【生药】: 栽培 适应性较强,中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对土壤要求不严,高山和平原均能生长。多用扦插繁殖。于3~4月间进行。选取茎粗1cm以上的健壮嫩枝,剪成15~20cm长的插条,按行距30~33cm、株距5~8cm开沟扦插,深13~16cm。 插后覆土、浇水,保持湿润。插条萌芽成活后,注意追肥与除草等管理。次年早春或冬季落叶后移栽,按行株距各1m开穴栽植,每穴1株。栽后,每年全面培育管理1~2次。 采集 春、夏季剥茎皮;夏、秋季剥根皮,洗净,晒干。 鉴别 皮半圆筒或圆筒状,长15~25cm,宽窄及厚薄不一,宽通常7~10mm,厚约2mm;外皮粗糙,土灰色,有纵向的皱纹及横向的小突起(皮孔),内表面淡黄绿色,见明显丝状纤维。不易折断,体质轻泡。气弱,味淡。 以条长、宽、厚、少碎块者为佳。药材主产四川。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丝,干燥。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茎含抗真菌脂肪酸成分月桂酸,肉豆蔻酸和棕榈酸,及铁屎米酮-6(Canthm-6-one)。 参考文献 CA 1979;90:51428m 【药性】: 性味 甘、苦,凉。 ❶ 《本草拾遗》:“平。” ❸ 《本草蒙筌》:“苦,平。” ” 归经 大肠、肝、脾经。 ❶ 《得配本草》:“入手阳明、太阳经。” 功效 清热利湿,杀虫止痒,止血。 主治 肠风泻血,痢疾,脱肛,白带,疥癣,痔疮。 ❶ 《本草拾遗》:“止肠风泻血,痢后热渴,作饮服之,令人得睡,并炒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外用:酒浸搽擦或煎水熏洗。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扶寿精方》:“治牛皮癣:川槿皮30g,半夏15g,大风子仁15个。锉片,河、井水各200ml,浸露1宿,取加轻粉3g,任水中,以秃笔蘸涂疮上,覆以青衣。夏月治尤妙,但忌浴数日,水有臭涎更效。 ” ” 单方应用 ❶ 《简便验方》:“治癣疮:川槿皮煎,入肥皂浸水,频频擦之。” 【医药家论述】: 《本草经疏》:“木槿,《本经》气平无毒,详其主治,应是味苦气寒,清热滑利之药。肠风泻血,湿热留中也;痢后作渴,余热在经,津液不足也;夜卧少睡,心经蕴热,虚烦不宁也;苦寒能除诸热,滑利能导积滞,故主如上等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