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木姜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木姜子 【名称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概况】: 异名 腊梅柴、滑叶树、山姜子(《中药大辞典》)。 基源 为樟科木姜子属植物木姜子的果实。 原植物 木姜子Litsea pungens Hemsl.,又名木香子、木樟子(《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形态 木姜子为落叶小乔木,高达10m。树皮灰白色,幼枝黄绿色,被毛,叶柄纤细,长1~2cm,初被毛,后渐脱落变无毛;叶片互生,通常聚于枝顶,纸质,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4~10cm,宽2~4cm,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幼时被银白色绢状毛,后渐脱落变无毛或仅在中脉上有疏毛;羽状脉,侧脉5~7对,在两面均突起。花单性,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每一花序有花8~12朵,先叶开放,花被裂片6,黄色,外面有疏柔毛;能育雄蕊9,花丝基部有柔毛,第三轮花丝基部有1对圆形的腺体。果实圆球形,直径7~10mm,成熟时蓝黑色;果梗长1~2.5cm,先端稍增粗。 花期3~5月,果期7~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842页.图1683) 生境与分布 多生于海拔800~3400m的山谷、山坡溪边的杂木林中或林缘。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西藏。。【生药】: 采集 8~9月采收。 药材主产广西、浙江、四川及福建。 鉴别 果实圆球形,直径4~6mm;外表污棕色至棕黑色,果皮皱缩,波状隆起呈网状,基部常有果柄疤痕,有时连接细果柄,其顶端膨大成盘状,中果皮易剥去,含挥发油;内果皮暗棕红色,果皮坚脆。剥开果皮内为种子,内有肥厚子叶2枚,富含油质,胚根极小,位于一端。具特异强烈窜透性的香气,味辛凉。以当年采集,具有强烈香气者为佳。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干果含挥发油2%~6%,鲜果含3%~4%,油中主要成分为柠檬醛60%~90%、香叶醇5%~19%。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90 【药性】: 性味 辛,温。 《全国中草药汇编》:“辛、苦,温。” 功效 祛风行气,健脾燥湿,消食。 主治 胃寒腹痛,泄泻,食滞饱胀,疮毒。 ❶ 《贵州民间药物》:“健脾燥湿,助消化,外治疮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散剂。 外用:鲜果、叶捣烂敷,或果实研粉调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贵州民间药物》:“治发痧气痛:木姜子、青藤香、蜘蛛香各3g。研末,酒吞服。” 单方应用 ❶ 《湖南药物志》:“治感寒腹痛:木姜子12~15g,水煎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