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接骨仙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接骨仙桃 【名称出处】:通称 【概况】: 异名 水蓑衣(《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仙桃草(《植物名实图考》),水莴苣、鸭儿草(陕西),灯笼草(贵州)。 基源 为玄参科婆婆纳属植物蚊母草果实带虫瘿的全草。 原植物 蚊母草Veronica peregrina L. 历史 蚊母草原名水蓑衣,先见于《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引《救荒本草》记:“水蓑衣生水泊边,叶似地梢瓜叶而面窄,每叶间皆结小青蓇葖,其叶味苦。”《植物名实图考》则记江西沙洲产的:“叶间青蓇葖略带淡红色。”并观其图,似为本种,又谓仙桃草:“四、五月麦田中蔓生,叶绿茎红,实大如椒,形如桃,中有一小虫,宜在小暑节十五日取之,……按肖与此草殊肖。”所述与本品相符。 形态 纤细草本,高10~25cm,主茎直立,基部多分枝,侧披散,全体无毛或疏生柔毛。叶无柄,下部叶片倒披针形,上部叶为长圆形,长1~2cm,宽2~6mm,全缘或中上端有三角状锯齿。 总状花序长,果期达20cm;苞片与叶同形而小;花梗极短;花萼裂片长矩圆形,至宽条形,长2~4mm;花冠白色或浅蓝色,长约2mm,裂片长圆形至卵形;雄蕊短于花冠。 蒴果倒心形,明显侧扁,长3~4mm,宽略过之,边缘生短腺毛,宿存的花柱不超出凹口,果实常因带虫瘿而肥大。种子长圆形。花期5~6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7卷.第2分册.281页.图版33∶7-12) 生境与分布 生于潮湿的荒地、路边,在西南分布到海拔3000m的高度。分布于中国东北、华东、华中、西南。朝鲜、日本以及原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南、北美洲等地都广泛分布,并在欧归化。。 【生药】: 栽培 宜温暖、向阳的环境。 土壤以疏松、肥沃的壤土为佳。用种子繁殖,9~10月播种,按行株距各约27cm开2~3cm深的穴,将种子拌入草木灰后匀撒穴内,覆上薄土,每亩用种量250g。出苗后用稀人畜粪水追施1次。苗高4~7cm时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补苗,每穴有苗5~6株,并用氮素化肥再追施1次。 越冬前后还可追肥1次。虫害有蟋蟀,可用毒饵诱杀。在开花前,田间忌用农药防治病虫害,保护虫瘿寄生于果实之中。 采集 春、夏季之间,趁果实内寄生虫尚未逸出之前采收,将全草晒干或蒸过后晒干,使果实内寄生虫死亡,干燥。 鉴别 干燥的带根全草,叶片多脱落。花枝长10~12cm,直径约1~2mm,表面枯黄色或淡红棕色,中空,质地较柔软。 残留的叶片暗黄色,多破碎不全,皱缩卷曲,质脆,易脱落。花著生在枝上部的叶腋,花冠多已萎落。 蒴果枯黄色,多数残留,有时内藏黄色扁平的种子多枚。无味无臭。 。 【化学】: 含甘露醇(Mannitol)、香草酸(Vanillic 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木犀草素(Luteolin)、金圣草素(Chrysoeriol)。 参考文献 中草药 1982;13(4):10 【药性】: 性味 ❶ 《本草再新》:“味辛,性凉。” 归经 《本草再新》:“入肺经。” 功效 活血,止血,消肿,止痛,清肺热,和肝胃。 主治 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外用于骨折,跌打损伤,瘀血疼痛。 ❶ 《纲目拾遗》:“消痈肿跌打。” 外用煎洗,能去风湿。”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研末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江西民间草药》:“治跌打坠压伤及受伤后咳嗽吐血,肺痨咳嗽吐血:连虫仙桃草(即接骨仙桃草),烈日晒燥后,用童便浸1日,晒干,再浸再晒,研成极细末。每用3~4.5g,热甜酒送服。咳嗽吐血者,温开水送服,1日1次。 ” ” ” ” 单方应用 ❶ 《贵阳民间草药》:“治跌打损伤:仙桃草120g,熬酒服,渣包伤处,或用粉末6g,酒吞服。” 食疗 ❶ 《江西民间草药》:“治咳血、吐血、呕血、鼻中出血:接骨仙桃6~12g,猪瘦肉60g。隔水煮熟,食肉及汤。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