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拉格克维斯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拉格克维斯特

【生卒】:1891—1974

【介绍】:

瑞典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

出身工人。1910年高中毕业后曾在乌普萨拉大学短期学习文学艺术史。

1940年当选为瑞典学院院士。1941年被授予哥德堡大学荣誉哲学博士称号。曾获瑞典文学大奖(1928)、贝尔曼诗歌奖(1945)和诺贝尔文学奖(1951)等。他于1912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集《人》,其中已有现代主义倾向。

1913年在巴黎受到当时艺术潮流的影响,主张接受表现主义。1917年开始戏剧创作。

早期作品充满悲观情绪,如诗集《苦闷》(1916)和剧本《天堂里的秘密》(1919)等。

20年代的作品基调有了变化,变得比较积极,这一时期主要有短篇小说集《永恒的微笑》(1920)、《邪恶的故事》(1924),诗集《心之歌》(1926),剧本《看不见的人》(1923)和《他被准许活下去》(1928)等。

30年代和战争时期,创作以抨击法西斯主义和其他独裁、邪恶力量为主要内容。193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并于次年被改写成剧本的《绞刑吏》是他第一部明确反对法西斯主义的作品,主人公绞刑吏象征人类邪恶内心和黑暗力量,而人类对邪恶势力却迷信膜拜,狂热地颂扬它是他们的政治灵魂,以此表达了他对德国纳粹的抗议。

类似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侏儒》(1944)。使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巴拉巴斯》(1950)描述象征黑暗的强盗巴拉巴斯被判死刑,但被基督拯救,并把他带到耶路撒冷,要他改恶从善,但巴拉巴斯却冥顽不化,拒不接受人类可以相爱的哲理。其他作品还有诗集《主题》(1914)、《天才》(1937)、《歌和战斗》(1940)、《傍晚的大地》(1953),剧本《最后一个人》(1917)、《国王》(1932)、《没有灵魂的人》、《寒舍仲夏之梦》(1941)、《哲人之石》(1947)、《让人类活下去》(1949),长篇小说《在现实中作客》(1925)、《女巫》(1956)、三部曲《阿哈斯凡鲁斯之死》(1960)、《在海上朝拜》(1962)和《圣地》(1964)以及《玛丽阿内》(1967)等。

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是一些形象化、人格化的抽象概念。用虚拟对比手法表现爱与恨、善与恶、生与死、物质与精神、光明与黑暗之间的转换和斗争。是20世纪上半叶瑞典文坛中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他的创作对瑞典作家产生较大影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57:55